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未雨绸缪 布局在前 黄河科技学院数字化转型登高望远

郑州晚报

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单位茫然无措,然而擎起中国民办高校旗帜的黄河科技学院,却能够做到从容应对,坚持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无缝衔接,本学期共有1831门课程,线上开课1762门,占本学期课程总数的96.23%;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33931人,占99.36%。参与网上教学的主讲教师1176人,疫情之下的黄科院始终保持着正常有序的管理和充满活力的教学。

3月2日,我省相关领导在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及开学准备工作时来到黄科院,对该校疫情联防联控、教学复学准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这是一份疫情之下的学校大考,黄科院交出的答卷其成绩之优秀,让人不由得赞叹并发问:黄科院有什么秘诀吗?

“有的!”胡大白董事长给出了响亮而清晰的答案。

未雨绸缪的布局,数字化应用的磅礴力量

黄科院已经走过了36个年轮,有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的大学的美誉,但黄科院的决策者头脑是清醒的。

胡大白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探索、创新、实践已成为时代主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成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不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创新与实践?

这是黄河科技学院副院长杨保成近几年萦绕在脑海里的“大问号”。这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MBA,CFA,不但擅长量化金融学研究、纳米材料,回国后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后,又潜心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为此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他在思考研究中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已悄然引发教育行业呈现新的特征。越来越多的更加精细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断涌现,数字化推动着整个教育行业的变革。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只有抓住数字化机遇,才能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数字化转型,黄科大在行动

思考一旦成为学校决策者的共识,黄科院以往敢为天下先的劲头急切而又热情地拥抱数字化转型。2016年起,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目标,开启了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其主要做法是:

优化顶层设计,引领学校教育生态重构;构建数字化组织架构,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精准化;推动课程革命,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基础;实施协同创新,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新生态。

一、全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基于学生成长数据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

学校将国家互联网+、大数据等重大战略与本科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建立高等教育信息化2.0平台,依托“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助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形成“数据驱动的教学保障体系”和“智能引领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双引擎,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2018年起学校为学生建立全程、多维、动态的数字化档案。入校后课程学习、二课活动、创新实践、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五个维度生成个性化的学生画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开展学业或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

二、实施组织机构扁平化改革

数字化转型要求高校管理机制转向扁平化,推动机构改革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范式转变。探索教学单位学部制改革。2019年初学校整合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5个工科学院成立“工学部”,整合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4个学院成立“艺体学部”。各学部按照专业集群设立“科教中心”作为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单元,管理层级从4级缩减到2级。新的组织结构大幅缩减了行政管理岗位和人员,处级和科级干部分别减少了24%、27%,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界兼职技术人员却增加了30%。

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移动端的“无边界课堂”

创设了课程教学资源云端存储展示、师生课堂即时互动、课后学生自适应学习的智能环境,实现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拓展。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全校85%的课程建设了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75%的课程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课堂讨论等在线交互,每学期参与课堂测试超过130万人次。(郑报全媒体记者 杨观军 通讯员 王军胜 杨刚要)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