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秀》演出现场,杂技演员在表演《水中吊环》节目。 僧少琴 摄

“蘑菇点灯”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濮阳市标志性文化地标龙碑,与1987年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蚌塑龙虎图案相呼应。

濮阳县濮水小镇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濮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8大主题51项180余场精彩活动,吸引498.88万人次游客畅游龙都,带来15.31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09%——濮阳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印证了当地文旅的魅力与实力。
文旅融合的“濮阳答卷”,有哪些破题之道?
文化铸魂塑IP
为讲好文旅融合故事,濮阳将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这一城市IP放在关键位置,让具有历史积淀、地域特色的濮阳文化叫响全国。
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发现由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经碳-14测定距今6460±135年,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一发现不仅为龙文化找到了远古源头,更让濮阳“中华龙源地”的文化基因得以彰显,濮阳被命名为“中华龙乡”。
杂技是濮阳一张文化名片,历史悠久。濮阳杂技长期活跃于国内外,从走街串巷的谋生技艺,变为技惊四海的艺术瑰宝。“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会露一手”的民间谚语,生动诠释了杂技在当地的深厚根基。
濮阳文旅品牌的塑造,绝非简单的文化堆砌,而是创造性融合。以大型杂技剧目《水秀》为例,这部诞生于2009年的作品,通过16年不间断的改版升级,将杂技、舞蹈、3D技术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成为濮阳杂技剧目对外输出的中坚力量。
除了单一演艺,濮阳更推动杂技向全产业链拓展,建设集演艺劳务、杂技旅游、杂技教育、衍生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旅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成立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教育机构即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改变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杂技为主要元素打造特色村庄,在东北庄村建成东北庄杂技产业园、杂技博物馆、仿清杂技小院等,用数字技术重现古代杂技场景,用乡土味十足的杂技表演成就网红地标。
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成立工作专班,濮阳更使品牌建设不再是文旅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濮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应运而生,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文旅、宣传、规划等多部门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确保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的高效协同。
跨界融合释动能
“文旅+百业”的创新实践,正在濮阳释放强大的乘数效应。
在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蘑菇点灯”点亮了乡村的夜晚。五彩斑斓的蘑菇造型灯饰渐次亮起,与蘑菇主题灯光秀交相辉映。游客们穿行在蘑菇故事汇、魔法精灵乐园等18个主题场景中,感受着全国首个蘑菇主题农文旅项目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蘑菇会‘讲故事’。”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濮阳市民尹慧婷兴奋地说,他们不仅在静态展示区认识了500多种蘑菇,还深入蘑菇种植基地感受农业科技,更品尝了特色“蘑菇宴”,玩得不亦乐乎。
赵家村是濮阳市知名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茶树菇生产规模曾居全国第一。今年,中青博纳农业与清丰县政府联手打造的“蘑菇点灯”项目在赵家村正式开门迎客,一张文旅新名片也就此诞生。
“我们通过引入数字互动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体验,让清丰食用菌成功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文旅商品。”“蘑菇点灯”开园典礼活动导演王子健表示,项目围绕艺术提升、餐饮升级、数字赋能三个方向,推进乡村旅游全链条升级;自开园便凭借差异化体验吸引客流,有效拉动了文农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在南乐西湖国际钓鱼主题公园举行的垂钓大赛牢牢占据当地社交媒体热度榜单第一。来自全国的200多名垂钓高手会聚西湖,抛竿、起网,动作娴熟,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垂钓+’多元融合模式,通过生态养殖、全国赛事、直播电商等多链延伸,打造复合型渔业经济业态。”南乐县副县长张钤说,将垂钓与鱼养殖相结合,该县不仅打造以本地花白鲢为主的“南乐生态鱼”农副产品品牌,还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
以赛事为主线,南乐县集成生活市集、赛事垂钓平台、渔娱湖景餐厅、钓鱼主题民宿等20余个特色项目,有效拉动县域住宿、餐饮等业态发展,带动600余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变“流量”为“财富”。赛事期间,当地还将森林公园、文庙、仓颉陵等特色景点串连成线,推出“智慧文旅地图”,实现“跟着赛事游南乐”的新体验。
如今在濮阳,文旅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成为串联起乡村振兴、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金色纽带,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场景焕新强体验
围绕内容对象、业态模式、消费体验三大维度,系统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濮阳文旅的新招牌。
在濮阳龙湖畔,500架无人机以天为幕,勾勒出“中华第一龙”龙形图腾的雄浑气韵;卫风市集正位于无人机表演观赏区,这条非遗美食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以《诗经》篇章命名的特调奶茶引爆社交平台;在濮阳县濮水小镇,游客手提非遗鱼灯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重现唐宋“鱼龙舞”盛景……
内容对象的新,是濮阳让古老文脉在当代消费场景中焕发新生的创新。通过将文化底蕴、现代科技与沉浸体验深度融合,濮阳开辟出一条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文旅发展新路。
在濮阳市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后备厢集市”正在上演。这片由中原油田废弃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空间,保留着斑驳的红砖墙和生锈的铁轨,数十辆汽车整齐排列,敞开的后备厢被精心装饰成各具特色的小商铺。一旁的舞台上,本土乐队的歌声回荡,营造出独特的工业风文艺氛围。
“这地方太有感觉了!”带着家人前来游玩的濮阳市民张卫国感慨,这里让他想起年轻时工作的岁月,也能让他的孩子们买到最新潮的濮阳文创产品。
濮阳市工业设计创意中心诠释着濮阳文旅业态创新的核心理念。打破边界、融合共生,让传统与现代在创新中对话。
濮阳文旅的消费体验创新则充满温度,让情感共鸣成为消费的起点,让深度参与延续消费的过程。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毛楼生态旅游区的“板桥判案”情景剧吸引不少游客专门前往打卡。饰演县令的演员走到观众席中,与观众互动展开剧情,演出结束后,参与互动的小李十分开心:“本来只是来看风景,结果自己成了剧中人,参与感拉满了!”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该村特别策划推出了实景剧《跟着队长打鬼子》,演出中,“支前老乡”邀请游客一起推起独轮车,游客从“亲历者”的视角,更加深刻地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濮阳文旅实践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它让这座城市以文旅为支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彩、出新的“表达方式”。展望前路,这场变革仍在继续,龙都大地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