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濮阳篇丨工业澎湃新动能

河南日报

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研发人员在做中试实验。 陈高路 摄

南乐县传统食品加工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僧少琴 摄

台前县传统羽绒产业延链补链,吸引羽毛球生产企业落地。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濮阳市盛源集团加强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石玉坤 摄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迈上历史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全省首位……

跃动的数字,为濮阳市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数据背后,是濮阳坚定不移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把做强重点产业链群、促进制造业倍增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濮阳的关键任务。

近年来,濮阳市聚焦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通过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精准强链补链延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三大”改造步伐等组合拳,全力推动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协同”跃升,助力制造业加速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链群崛起   制造业能级跃升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刻揭示制造业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作用。以目标为导向倒推实施路径,濮阳市以重点产业链群为牵引,全力推动制造业能级跃升:促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实现提质增效;助推新兴产业“成大树”,实现加速发展;布局未来产业“种子破土”,实现破局发展。

每年约80万吨可降解塑料制品从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涌向全国、远销海外。走进产业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玉米清香,而非传统塑料厂的刺鼻气味。

“产业链从玉米秸秆、玉米淀粉开始,到L-乳酸、聚乳酸、聚乳酸改性材料等中间环节,最终到可降解塑料袋、农用薄膜等制品。”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该产业园的“明星企业”,其可降解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同品类第一,公司负责人何新宇说,南乐县打造的全国唯一的非粮生物基降解材料完整产业链“金招牌”,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硬核支撑。

小小塑料袋是濮阳市新兴产业大发展的生动缩影。该市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抓牢关键项目,加速转换发展动能。2024年,“四新”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

作为资源型城市,濮阳市把化工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抢滩占先的“主跑道”、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依托省政府批复的我省唯一的新型化工基地,该市形成以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生物基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及电子化学品等5个特色链条为支撑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工艺技术等均位居全省前列。

新材料领域的“濮阳制造”,正成为国内市场的领跑者: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证书的民营企业;龙都天仁公司突破“丙交酯合成聚乳酸”技术瓶颈;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茂金属催化剂项目,填补国内特种工程塑料空白……统计数据显示,新材料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超10%的濮阳企业有58家、超50%的有18家。

氢能、人工智能,是濮阳市布局未来产业的关键棋子。

在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体验室,工作人员利用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仅用3分钟就完成甲状腺检查并出具报告。这套由该院自主研发的系统,已在全市108家公立医疗机构应用,辅助筛查近30万人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水平的服务。”研究院院长孔德兴说。

氢能产业同样风生水起。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濮阳市成功加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全国首个百千瓦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装置在该市示范运行;盛基创能膜电极、天顺电解水制氢及加氢装备制造等延链项目建成投用……“制、储、运、用”氢能全产业发展链条正在濮阳市加速形成。

在濮耐集团柳屯工厂的智能化制造车间,自动码垛机器人精准地将挡渣板放置到指定位置。“整个码垛过程由控制系统实时监控,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操作员还可以通过控制面板对机器人远程调整。”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濮阳市将“一转带三化”作为关键抓手。濮阳工业园区荣获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标杆,中汇新能源等7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车间),盛源能源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中原石化等4个企业5G全连接工厂入选2024年国家5G工厂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绿色转型同样成效显著。濮阳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26家,创建省级绿色园区、零碳工厂各2家。“十四五”前四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2.2%,提前完成省定目标。

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深融合

当重点产业链群的“四梁八柱”在龙都大地拔地而起,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如同双轮两翼,驱动濮阳制造业破浪前行。

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一线,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的“实验室”。由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牵线搭桥”,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化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将如何提升生物航空燃料装置运转周期等行业性难题的“解法”,与君恒生物的产业应用紧密结合。

在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高标准、全链条、一站式”的实验分析设备、中试装置,吸引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来这里心无旁骛做创新。在中心诞生的全国首套含氟聚酰亚胺中试系统等创新成果,顺利留在濮阳落地转化。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载体。濮阳市聚焦主导产业需求,持续推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是濮阳市主导建设的首个省实验室,边建设、边科研,让高质量、科技型产业项目在该市开花结果。省级重点实验室、省中试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创平台500余家在濮阳市覆盖全域、全产业链,一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越织越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濮阳市扎实推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2024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6家,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

创新“生力军”的壮大,也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愈发畅通。濮阳企业正用一次次技术突围,打破长期依赖进口与资源约束的“天花板”: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超纯净聚丙烯电工膜料成功用于国内首批直流干式电容器,实现国产化替代;河南雷佰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风力发电叶片用固化剂甲基环己二胺“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市场垄断,成为全国首例;濮阳绿宇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实现泡绵主要原材料、核心设备国产化替代,生产的专用超轻特种吸声隔热泡绵成功“护航”天和核心舱、首台火星车、“朱雀二号”等尖端科技……

创新需要土壤,改革激发活力。濮阳市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除障碍、优化环境,为制造业倍增发展构筑最坚实的保障。

顶层设计,率先破题。濮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围绕“6+20”产业链群,由市级领导任链长的“一链一专班一机构”工作机制高效运转。

资源要素,精准滴灌。人才与资金,是创新最为渴望的养分。濮阳市以“事业留编、企业用人”的引才模式,组建企业人才服务团,解决了高端人才落户的后顾之忧。近5年来,这一模式推动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67%,并荣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奖。同时,该市持续推动科技金融走深走实,截至2024年,该市科技型企业通过“科技贷”业务获得授信支持2亿余元。

“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的创新开展,使濮阳市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的成果转化协作机制。2024年年初,濮阳市科技局启动“濮科汇”,通过精准对接、展示交流等主题活动,将产学研合作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当年便收获累累硕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产学研对接活动32场次;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7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5.9%;为10家企业争取了“科技副总”;柔性引进高学历人才143人。

优化营商环境,转化为服务产业与创新的实效。濮阳市深化“一县(区)一品牌一指标一经验”“营商环境面对面”等品牌,将“首席服务员”“营商环境观察员”等机制精准嵌入“6+20”产业链群。截至2024年,全市2691名助企干部化身“解题专员”,主动对接包联2884家企业,精准推送科技、人才、金融政策,并聚焦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实际障碍,“点对点、事对事”的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抓生产。

从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到远销海外的绿色产品,从实验室的技术图纸到生产线的机器轰鸣,从创新改革的顶层设计到反哺市场的活力涌现……“濮阳制造”的蝶变之旅,正是“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经历深刻转型的城市,将在制造业赛道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