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雪婧
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户外不同区域都放置着一把琴,但它们音色不同。这些琴,是为了迎接小胡胡。小胡胡是一名视觉障碍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其他小朋友玩琴的声响,可以帮助小胡胡判断身处小菜园还是草坪。就这样,不到三周,小胡胡就自如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了。
“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应当成为特殊需要儿童首选的教育途径。”11月20日,在河南省第十届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园长梁田田呼吁。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于普通教育环境,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乃至评价机制进行系统性重构。
“1+5+N”区域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为引领,5个区域资源中心辐射带动,19个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共同体协同发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前融合教育网络。
校园实践中,温情与创新携手,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盏成长之“灯”。比如,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幼儿园,建立学前融合教育专题教研制度,定期邀请区域资源中心专家入园指导;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打造出“天使计划”,普通幼儿与特殊儿童结对成为“成长伙伴”,共同参与“老友记”社交游戏、“童伴湾”生活技能训练……
为特殊儿童托起一片蔚蓝天空,需要更多优秀教师的教育引导和陪伴参与。我省将融合教育纳入国培省培的必修内容,面向试点幼儿园,打磨出初阶培训、实践加巡回辅导、进阶培训跟岗敏感时期的立体培训模式;组建省级跨专业团队,面向5个区域开展巡回辅导。目前累计培训教师4500余人次,为全省学前融合教育持续提质增效,筑牢人才根基。
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域覆盖”,学前融合教育的种子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名单中,我省《“1+5+N”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案例入选,展示了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普惠发展的“河南样本”。
未来,学前融合教育将走向哪里?宣传周期间,全省各区域资源中心将组织融合教育分享会、体验日、倡议签名等活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相关条款,展示“1+5+N”模式实践成效,让融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幼儿园、相关机构与家庭也将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包容的环境中享有优质教育、绽放光彩。
什么是融合教育?
校园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无法流畅表达想法,或者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活动,但他们同样渴望被理解和接纳。如今,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正与其他儿童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室中学习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融合教育。而学前融合教育的推行,正是为了让特殊儿童在“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截至2024年
●我省特殊教育学校已有156所,6.83万名特殊儿童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获得教育支持
●我省成为全国首个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全覆盖、全融合、全支持的省份
文字整理:樊雪婧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