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郑州日报》地产部原主编刘文良做客黄河讲坛,以《以梦为马 以笔为犁 三十而励:一个资深媒体人的“红旗谱”》为题为我校师生作报告,并受聘我校客座教授。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军胜主持,学校各学部(院)新媒体运营团队师生、 融媒体记者团学生现场聆听。
刘文良结合自己从事新闻行业30年的经历,从 “我是一个没有雨伞的穷孩子,在雨中只有努力奔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个城市的《倾城之恋》”“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多走三五步,才能多进三五斗”“把信送给加西亚”“腹有诗书气自华”“世界很小,是个‘地产部’”“成功都是熬出来的”这十二个方面与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媒体人的成长和感悟。
“各位同学,当你应聘没被录取时,你是否会服从命运的安排?”报告中,刘文良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应聘《大河报》记者时从未被录取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入职的经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刘文良与大家分享了《老人与海》中的这句话,并介绍自己的经验。他告诉大家,当面对困难时,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对他有很大启发:第一要承认它;第二要看能不能改变它;第三要争取最好的结果。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让他改变自己、证明自己,最终获得认可。刘文良回顾了自己参与《大河报》创刊、《郑州晚报》改版时的经历,讲述了在采写新闻作品、拍摄照片时发生的感人故事。他告诉大家,当他感到茫然、孤独、无助时就会想起泰戈尔的名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是这句话,让他的心一次次被照亮,勇敢前行。那么,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纸媒如何发展呢?刘文良说,虽然大家觉得纸媒日渐式微,没有以前黄金时代般红火,但传统媒体、报纸依然有它的生命力,依然有它的春天。
报告期间,刘文良不时穿插风趣、幽默的话语,除了分享感悟、介绍经验,也向大家展示了丰富的新闻图片,使大家受益匪浅。王军胜在报告结束后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刘文良教授的新闻生涯,每一步都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与辛劳、睿智与清醒。让我们不禁感叹: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情怀,是社会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艺体学部学生王立平说,听完刘教授的报告后,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态度、职业成长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从事一名新闻记者的决心和信心。 人物链接:刘文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EMBA,并任班长。历任大学中文系讲师、《大河报》创刊团队第一批成员,先后任副刊编辑、特稿记者、地产部副主任、新闻周刊部主编,曾获中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被誉为《大河报》创刊时期“三面红旗”之一。曾任全新改版的《郑州晚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参与并主导新郑晚编辑大纲的编定和创刊百版《倾城之恋》的策划、编辑、出版工作。亲身参与、全身投入《大河报》、改版后的《郑州晚报》两大都市报的创刊前夜,在郑州媒体界系唯一。曾任《河南日报》地产部主任、《郑州晚报》刘文良地产工作室总策划。2011年加盟《郑州日报》,长期担任《郑州日报》地产部主编,创造市级党媒在中原地产界从原创文章到广告经营连续十年登顶第一的佳绩,赢得郑州地产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公认为“河南房地产媒体第一支笔”“地产界最媒体”“媒体界最地产”。现担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正商集团首席品牌官、卫华集团品牌顾问、康利达集团首席顾问、郑州市城乡建设局《郑州建设》编委等社会职务。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