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青山不负 绿韵生金——看西峡如何叩启“两山”之门

河南日报

如今,鲁家墁村民的生活“白云缭绕似仙间”

当你穿行在西峡的鹳河两岸、312国道沿线或北部山区,一定会被连绵起伏的香菇棚、猕猴桃园和山茱萸林深深吸引。这不仅是一条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长廊,更是西峡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西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作为河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的县,这里却曾面临土地贫瘠的发展困境。

但49万西峡人民并未向自然条件低头。他们巧妙依托大山赋予的生态财富,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逐步打造出了闻名全国的“菌、果、药”三大农业产业集群——山上种药材、山下栽香菇、平地生长猕猴桃,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立体农业发展画卷。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西峡更是肩负起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如今,这里县域颜值高、特色产业兴、山区百姓富,成功叩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门。

青山叠翠处   点绿竟成金

虽已入秋,位于西峡县太平镇的南阳市黄石庵林场桦树盘保护站依然层林叠翠、草木葳蕤。

“天气晴朗时,向东可见伏牛山最高峰犄角尖,向北能望老君山的金顶。”8月31日,护林员薛伦堂站在瞭望台上,语气中充满自豪。

深藏于伏牛山腹地的黄石庵林场,像一位智慧的“生态卫士”。智能巡护系统、无人机巡航,31台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132名身着橙色防火服的专职护林员日夜巡护,共同织就一张坚实的森林“守护网”。多年来,豹猫、中华斑羚、林麝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该林场,更不断刷新河南鸟类分布纪录。

西峡县生态地位重要,是全省林业重点县。而黄石庵林场自1956年建场以来,管护面积近19.3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8.6%,堪称南阳市的“生态绿心”。

在这里,生态保护不仅未制约发展,反而开辟了“借绿生金”的新路径。

黄石庵林场带领林农种植山茱萸、石斛、黄精等名贵中药材,发展林下种植,合作开发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目前,西峡山茱萸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年产量超4000吨,太平镇成为全国山茱萸集散中心。3万多农户、10万多林农因这“一棵红果”改变命运,真正实现了“不砍树也能富”。

在桦树盘林区,牛肝菌、黄精、七叶一枝花等食用菌和珍贵药材随处可见。黄石庵林场副场长申晓介绍说,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农户”合作机制,推广山茱萸良种采穗圃、石斛仿生栽培与林下种植模式,年产值超百万元。

科技更是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林场联合科研机构突破技术瓶颈,制定省级标准,攻克曲茎石斛组培育苗、山茱萸良种嫁接等难题。2024年入职的林场技术员杨亚坤,是毕业于云南大学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一边制作昆虫标本一边感叹:“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生态研究的宝库。”

目前,伏牛山地区已探明的大型野生真菌多达445种,其中食用菌187种,药用菌112种,更发现了“血齿菌”这一中国新记录种。如此丰富的菌种资源,印证了西峡作为“中国香菇之乡”的深厚底蕴与无愧美誉。

山乡焕新颜   特色产业兴

伏牛山深处的自然村鲁家墁村,海拔1200米,是桑坪镇横岭村的最高处,蓝顶白墙的民居隐现于云雾花丛之中。这个曾经“一天三顿喝稀饭”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白云缭绕似仙间”的世外桃源。

转变始于2015年。村支书赵书华带领村民规模种植山茱萸、连翘等中药材,让人均仅4分耕地的山村,在3万亩林地里找到“绿色银行”。村里的山茱萸出皮率是其他地方的两倍,单价高出四五元;猪苓产地价达68元/斤,成为致富“黑金产业”。

67岁的村民卫成献凭借“猪苓地里种玉米”的套种技术,不仅在镇上购房,还资助儿子在广东安家。像他这样进城置业仍返乡居住的村民越来越多——“山里凉快,风景好,空气更好”,村民耿云英的这句话道出大家对青山绿水的眷恋。

目前,横岭村年产值近9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自来水直通灶台,昔日贫困山村实现美丽蜕变。

西峡持续做强以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为核心的“菌果药”三大产业,年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农民纯收入80%来源于此,先后获“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等60多项荣誉,“西峡香菇甲天下”享誉全国。

在五里桥镇黄狮村,180多亩猕猴桃高标准基地内,镀锌钢架整齐如琴弦,智能灌溉系统正在铺设。来自四川的陈玲举家迁至西峡经营这片果园,马上铺展开的电商销售,将为当地的“黄金果”拓展更宽广的销路。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云说:“猕猴桃是村民的‘致富果’、村里的‘黄金产业’。”

更令人动容的是桑坪镇的余世钦。他27岁那年在煤矿打工意外致残后,一度以收废品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兰花结缘。从用儿子压岁钱买几株兰草起步,到如今建成160平方米大棚,他培育1000多盆蕙兰,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他还牵头成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带动200多户农户种植兰花,年效益超3000万元,并举办全国兰展,打造当地“兰花交易日”,推动传统种植走向智慧生产。

绿意润心田   山水映未来

西峡的绿色发展,并未止步于农业的郁郁葱葱,更向着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新业态延展与融合。

依托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的独特优势,西峡精心打造“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品牌,持续将秀丽山水转化为“美丽经济”。

立足丰厚的自然与人文底蕴,西峡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体”的乡村产业体系。秉持“全域旅游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西峡充分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牌,开发建成了老界岭、恐龙遗迹园、老君洞等17家特色景区,其中包括2家5A级景区,还拥有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各1处。西峡先后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荣誉,成为河南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河南省4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回车镇垱子岭村,老鹳河悠然穿村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村庄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资源,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农业观光融合的发展模式,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振兴之路。

初秋时节,村里的葡萄采摘园迎来丰收,紫龙珠葡萄缀满藤蔓,果实紫红莹润、皮薄多汁。村党支部书记王世平介绍,果园始终严格按照A级绿色食品标准实施精细管理,这一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带来25万元的收益,成为惠民实事的重要支撑。

优质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西峡健康生活最亮丽的名片。如今,越来越多曾在城镇购房的村民,选择重返山村居住。这样一种“生态回流”,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更是西峡绿色发展成效最具说服力的佐证。

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从一朵菇、一片果,到一味药、一片林,西峡以执着的实践书写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圆满答卷,为山区县域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西峡智慧。(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孙雅琳 曹国宏 文/图)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