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林州市滑翔协会提供

航模飞行表演。 曲海庆 摄

游客正在体验动力三角翼带来的乐趣。 赵阿娜 摄

安阳红旗渠机场。 赵阿娜 摄

中国“基建狂魔”的叙事,正在从地面转移到低空。打开搜索引擎,几乎所有大城市、省份都在布局自己的低空经济。地面之上的空间,已经取代“盖楼”,成为城市新的建设和掘金方向。
作为全省低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安阳正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低空经济从“能飞”向“善飞”跨越。9月1日,记者获悉,安阳市于日前召开全市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会,为这场“空中变革”擘画路径——以“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为逻辑主线,构建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怎么建:以科学原则护航高质量发展
安阳明确三大原则,确保基建行稳致远。
聚焦需求是前提。开展全面调研,摸清市场需求与产业前景,测算飞行器增长预期;邀请高水平团队完善规划,将低空基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预留用地实现适度超前布局。
集约建设是关键。突出试点先行,在基础好、需求成熟区域打造示范区;利用现有通信基站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融合建设通信、导航等信息设施;借助智能技术实现设施全天候监管与维护,完善全流程标准体系。
提升质效是目标。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构建适配新业态的政策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从地面到低空,安阳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座浸润着红旗渠精神的城市,正在低空经济的蓝天下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为何建:在时代机遇中锚定坐标
“低空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必先行。”这句共识背后,是安阳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从发展现状看,尽管安阳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规划统筹不足、设施数量偏少、保障能力待提升等短板仍存,倒逼其必须将基建摆在突出位置。
政策红利的密集释放为安阳注入动力。2023年以来,国家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系列政策,明确到2030年低空基础设施布局总体形成;我省《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细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今年8月全省低空经济发展推进会在安阳召开,强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为首要任务,支持安阳申建空中交通管理试点,赋予其更重责任。
激烈的区域竞争更添紧迫感。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质落地,深圳计划投资超100亿元推进基建,各地纷纷布局。“安阳必须对标先进,以基建突破牵引产业跃升。”安阳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建什么:以“四张网”构筑四梁八柱
安阳坚持全市“一盘棋”,聚焦“四张网”建设,搭建低空经济发展框架。
起降设施网破解“飞得起”难题。完善“1+4”通航机场体系,加快滑县机场建设、林州机场重启、永和机场A2类申报,拓展红旗渠机场通航功能。在交通枢纽、景区、社区等区域增建起降点与智能机巢,鼓励新建楼宇预留空间,同步配套停机库、能源站等设施,打造多层次起降网络。
低空智联网实现“看得见、管得住”。服务省级监管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平台“一窗口申请、一站式审批”功能,输出安阳经验。发挥蓝天实验室优势,构建低空安全防护体系,在城区、园区等重点区域推进通信、导航、气象设备“补盲加密”,筑牢数智化防线。
产业承载网推动“用得好”。按“错位发展”思路,北关区建设重载无人机产业园,安阳县打造低空安防产业集群,汤阴县推进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建设,滑县依托通用机场发展农林植保等应用,形成全域协同的产业生态。
空域保障网确保“飞得稳”。完善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建立协同机制,加快释放G类、W类空域,优化审批流程。借鉴试点经验,解决空域划设、监管等问题,让低空飞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河南日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