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程帅星】 9月13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获悉,卢森堡当地时间9月12日上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正式签署。这标志着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从物流畅通、贸易往来迈向金融互联互通的新阶段。
这也是郑州航空港继获批河南省首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及基金管理人双试点、落地全省首只QFLP——河南郑卢空铁“双枢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后,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再结硕果,将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注入新动力。
打造中欧金融新通道,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
“这是郑卢‘空中丝绸之路’首个三方金融赋能合作方案。”签约现场,省商务厅厅长王振利表示,该《协议》作为首个打通中国内陆核心区域、欧洲金融中心、中资银行境内外网络的联动通道,未来将持续引进欧洲企业落户郑州航空港,在跨境金融服务、国际资本引入、国际品牌共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根据《协议》,三方将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推动郑卢“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
首先,签约方将围绕郑州航空港外向型企业在跨境结算领域需求,共同探索优化跨境供应链资金融通与收付款等流程,洽谈离岸金融服务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新模式,为港区企业提供定制化、全链条跨境金融服务。
其次,三方将依托郑州航空港QFLP双试点政策优势,联动卢森堡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枢纽功能,引入跨境基金合作等国际金融资源,支持境内外优质项目落地航空港。
最后,三方将发挥卢森堡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地位,联合举办多形式、多渠道宣讲对接活动,重点推介郑州航空港开放政策、产业机遇及“空中丝绸之路”合作前景,进一步提升航空港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据了解,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在欧洲拥有深厚的网络资源与资本渠道,成为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和欧洲企业“引进来”的金融桥梁。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早在1913年就设立了驻豫机构,拥有覆盖全省的513家各级机构及超8000亿元的本外币资产规模,对河南本地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强大的本土化服务能力。
“三方高效互补,将为河南企业‘走出去’和欧洲资本‘引进来’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支持,共同承担起链接中欧资本与产业资源的战略使命。”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将进一步强化郑州航空港连接中欧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地位,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对河南整体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效能。
以金融为支点,开辟内陆开放新路径
“这份《协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内陆、欧洲金融中心及中资银行境内外网络的三大关键力量,构成了覆盖政策、资本与市场的铁三角。”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主要负责人如是评价此次合作的战略意义。
从最初的物流通道,到如今的商贸往来,再到金融互联,“空中丝绸之路”正在成长为一条贯通亚欧的综合性经济大走廊,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活力。
“《协议》赋予了‘空中丝绸之路’新的内涵。”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主任田海涛说,其价值远超单一项目合作,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传统的内陆开放多依赖物流通道建设,《协议》创新了开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通过金融赋能提升开放能级的新路径。通过打通欧洲金融中心与中国内陆的资本通道,让内陆地区也能直接对接国际金融市场,获取全球化发展的金融动力。
同时,三方合作模式实现了政策、资本、市场的结合:郑州航空港提供政策引导与产业承载,中银欧洲带来欧洲资源与网络优势,河南省分行贡献本土化落地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将为其他地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框架和路径。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