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南阳篇丨向绿而行生态焕新

河南日报

内乡宝天曼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淅川县农户正在分拣软籽石榴。 李振林 摄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南阳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生态良好。近年来,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市、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等荣誉;“南阳实践”被写入多个国家级指导性文件,“内乡模式”在全国推广;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生态县7个,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

1.机制创新 因地制宜绘就生态蓝图

南阳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科学规划与高位布局的基础上。

2021年12月,南阳市印发《南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创建目标和实施路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立目标任务,压实各级责任。颁布实施河南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随后,南阳又率先围绕水源地保护制定了《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清单》,明确责任,凝聚合力,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离不开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障。

南阳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链条制度体系。

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实施《南阳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暨奖惩办法》《南阳市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设置暨考核办法》,印发《唐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依法治污、铁腕治污”,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成立南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中心,完成中央、省交办问题整改3466件。

2022年11月18日,南阳市成为河南省首批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省辖市,提前3年实现了创建目标。

秋日的南阳,天高云淡,白河两岸绿树成荫。这座曾以“帝乡”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又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名片闪闪发光。

2.生态修复 国土绿化扩绿提质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82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468万亩,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40.51%,森林蓄积量4083万立方米。

——“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250.1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325.22万亩。

——2024年,全市完成营造林117.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造林51.7万亩、森林抚育65.8万亩。

——淅川、南召、桐柏、方城等县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完成建设任务40.56万亩,打造了6个3000亩以上的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示范点。

这一串亮眼数据,勾勒出南阳最美的“生态版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阳市以林长制为统领,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水源地生态安全,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力做好“扩绿、提质、增效”工作。

《南阳市2025年度国土绿化工作方案》提出实施两大项目、突出八项重点任务。两大项目分别是河南省鄂西北山地和丹江口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秦岭东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廊道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南阳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营造林总量居全省首位。

3.绿色发展   生态与经济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南阳深谙此道,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如今这好山好水,就是咱老百姓的‘金饭碗’。”10月9日,在淅川县马蹬镇石桥码头,湖面轻雾朦胧,岸边的29号农家乐里,渔民韩中六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全鱼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淅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殖网箱,韩中六和众多渔民退捕上岸,办起农家乐,从“打渔人”变身“护水人”,端稳了“生态碗”。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同时也是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南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产业培育、生态屏障建设等关键环节,推动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全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

南阳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南阳月季”品牌蓄力发展,艾草产业向“世界艾乡”目标稳步推进。以宛西制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医药产业朝着千亿级规模迈进。

探索形成的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内乡模式”在全国推广。2021年,内乡县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41%,畜牧业产值达到44.33亿元,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双丰收”。

在绿色制造方面,南阳市的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公布的河南省省级绿色制造体系拟确定名单上,南阳市共有59家企业(园区、产品)入选,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5个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是南阳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南阳最美的底色。放眼望去,南阳市生态建设的美丽嬗变日新月异。

4.绿水青山   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

丹江口库区,一望无际的江面清莹透彻,汩汩清水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浸润着沿线土地,也诉说着南阳人民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所付出的努力:

创新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实现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的“四水同治”。

严格监管措施。深化完善河长制“四制四化”工作模式,落实好“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塘长制”等机制,筑牢水源地保护的坚实屏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付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全市32个国省控断面达标率100%,2023年至今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96.8%以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截至2025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首都和沿线地区安全送水超740亿立方米。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南阳正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南阳蓝”刷爆朋友圈,丹江水润泽京津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明显增加。天蓝水碧大家呵护,节约环保蔚然成风,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

城市路网、水系、环境不断改善。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功入围“十四五”时期100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

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到森林覆盖率达40.51%,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到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南阳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这座肩负着守护一库碧水重任的城市,正朝着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和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稳步迈进。(河南日报记者 李宗宽 曾倩)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