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长安路社区联合物业举办“一起拾个秋”主题创意落叶手工活动。李志方 摄

郑州航空港区社会事业局为辖区4000余名优抚对象送上免费健康体检。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摄

郑州航空港以“红港驿站”为基点,为“三新”就业群体筑起“暖心港湾”。郑州航空港区社综办供图

长安路社区网格员温情走访社区特困群体。长安路社区供图

高效能治理,让“城市与生态共生”从愿景走向触手可及的风景。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一个拥有近30万产业工人、超8万家经营主体的国家级实验区,如何在高速发展中守住民生温度,实现从“管得住”到“治得好”的跨越?答案,就藏在精细治理的“绣花功”里。
“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积分超市”等创新机制与“红色网格”深度融合,从基层治理的细微处着手,绣出了一幅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图景。
1.网格化管理,筑牢党建引领“主心骨”
“我们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以前办点事要跑很远。现在好了,楼下党群服务中心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11月7日,郑州富士康员工小李在富鑫公寓网格长的帮助下,顺利办好了居住证续签,对家门口的服务赞不绝口。
IT产业园社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郑州航空港以党建为引领的系统性布局——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通过组织资源下沉、服务力量聚合,提升治理效能。
在这里,针对富士康员工集中居住的9个公寓区,51个楼栋网格如同51个坚固堡垒,构建起“IT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楼栋网格”三级联动架构。173名社区专员和党员骨干驻点服务,集成警务、医疗、文娱等12类资源,打造了功能复合的“三室一站四中心”,实现了高频事务“楼栋即办”、生活需求“门口解决”,员工不出楼栋即可享受便捷服务。
针对员工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该模式还建立了“三找三结合”机制,精准纳管企业流动党员,并聘请部分员工为流动网格员,共同参与社情民意收集与安全隐患排查,形成了“组织嵌入、党员引领、员工参与”的良性治理循环。
不仅仅是IT社区服务中心,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已在郑州航空港多点开花,并在不同形态的社区中展现出因地制宜的适应性。
发挥老党员社情熟悉优势,化解万人社区融合难题。银河办事处盛世文园社区是一个由四个村融合而成的“村改居”社区,社区党总支以网格为依托,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公共服务精准投送,实现了对万人社区的全覆盖服务。
探索“网格+科技”新模式,赋能青少年成长守护。郑港办事处锦绣桂园社区党支部依托“智慧红网格”线上平台,创新开设“少年课堂”专属板块,实现需求上报、课程预约、反馈评价三大功能一体化服务,让青少年通过数字化平台自主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科技赋能青少年成长守护。
……
“如今,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已成为常态。”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员主动亮身份、担责任,邻里之间的难事有人管、烦心事有人问。
2.多元化创新,激活居民参与“内生力”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郑州航空港,社区治理的触角正以多元创新的方式深入每个角落,激发居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清晨7点,长安路社区的“积分超市”已经热闹起来。居民张阿姨用参与社区清洁攒下的积分兑换了早餐店一碗胡辣汤。“以前是社区要我干,现在是我为自己干!”她扬了扬手中的积分存折,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这里,居民通过参与环保清洁、调解邻里摩擦、帮扶独居老人等公益行为获得积分,可在18家签约商户兑换50余项商品和服务。“积分就像‘文明货币’,让大家的善行变成了看得见的回报。”长安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管艳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社区已吸纳120余名常驻志愿者、7个网格自治小组,为居民提供60余项商品和服务,积分兑换超2000人次。
与“积分超市”配套的是高效的“五单工作法”。居民通过线上小程序或线下心愿墙“点单”,社区党支部“派单”,网格员和志愿者“接单”,最后由群众“评单”、组织“晒单”。这套机制运行以来,微心愿办结率超过95%。
党建引领下,郑州航空港社区多元共治格局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2024年,136名骑手被聘任为流动网格员,成为治理力量的有效补充,累计收集社情民意、治安隐患等线索2712条,推动问题在萌芽中化解、事务在网格内办结。
今年10月29日,10支“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成立,60周岁以上退休离休老党员、退伍老兵、老教师及热心居民积极加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政策宣讲、邻里调解等志愿服务,以“银发力量”助力基层治理。
截至目前,郑州航空港已优化调整城市社区和农村网格1159个,配置网格员4332人,吸收897名退休党员、无职党员、物业人员等进入网格发挥作用,今年以来累计受理各类事件13.16万件,办结率达94.7%,群众诉求响应更加及时,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3.智慧化探索,实现平安建设“零距离”
治理的精度,直接关系着民生的温度。“十四五”期间,郑州航空港以“智慧网格+数字治理”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参与的深度融合,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管得住”向“治得好”的深刻转变。
走进郑州航空港区综治中心多功能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辖区内的各类治理数据,视频监控、交通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作为区域平安建设的“指挥中枢”,这里汇聚了21家单位资源,设立15个专业服务窗口,挂牌成立有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四大中心,集纳信访、调解、仲裁、公证等多个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依托智能化设备、数字化系统,这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智慧天网”——通过接入超500万路监控探头和27万台视频会议终端,借助全国联网的“雪亮工程”平台,中心构建起了区、办事处(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实现了视频巡查、实时调度、远程指挥高效协同,有效推动事件处置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
不只在综治中心,智慧治理正融入百姓生活。在智慧巡防中,算法为派出所、治安巡防中队、村级义务巡防队等巡逻队伍规划最优路线,事件热力图让防控更精准;在智慧信访方面,“郑好办”、微信扫码等线上渠道,让近七成案件实现“指尖办理”;“一码解纠纷”系统深度融入网格,群众扫码提交纠纷,811名调解员在线响应,实现“码上办、马上办”。
独居老人家中,智能水表成了“贴心管家”,用水异常立即预警;居民楼电梯里,AI系统化身“安全卫士”,电动车入梯立即告警……这些充满温度的智能场景,让城市治理既精准高效又充满人文关怀。
“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服务。”郑州航空港区社会事务综合协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追求的智慧治理,不仅要提升效率,更要让平安建设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4.专职化队伍,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基层队伍,是高效能治理的保障。为将高效能治理落实到人头、事端、节点上,郑州航空港在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上下了大力气。
“待遇有保障,干好有希望,大家自然有奔头。”龙王办事处庙前刘村党支部书记董鹏飞说。作为专职化管理政策的受益者,他不仅带领村党员群众创成河南省“五星”支部,还通过公开考试被聘用为办事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郑州航空港,像董鹏飞这样获得成长空间的村干部不在少数。
据了解,专职化管理实行“基本报酬+薪级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的结构化薪酬体系,确保村党组织书记收入,并落实体检、离任补贴等全方位保障。对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推荐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
专职化管理后,吃下“定心丸”的村干部斗志昂扬。
洧川镇丁庄村“两委”干部学习先进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申报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新建19座日光大棚,种植草莓、有机花菜、羊肚菌等,带动了5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村里与豆腐作坊合作,推动传统豆腐产业向绿色品牌产业转型升级,为村集体增收注入了新动能。
银河办事处郭村韩村“两委”干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理念,通过走访群众、发放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需求,梳理出道路硬化、灌溉用水、文化设施等多项民生诉求,有针对性地办好民生实事。
郑港办事处寺东孙社区“两委”干部结合回迁安置社区的特点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对社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解决了居民停车难、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差等问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郑州航空港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区295个村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其中17%的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万元。服装加工、特色种植、直播带货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重视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真真切切把群众放在心里,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才能赢得群众口碑。”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郑州航空港用治理的“绣花功”穿起了党建的“红线”,织密了服务的“针脚”,绣出了温暖的“底色”。在郑州航空港,高效能治理融入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将民生关切转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河南日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