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青年才俊竞相扎根 这条科创走廊有何魅力?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二十载岁月匆匆,郑开同城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两座城市正从“物理相邻”逐步迈向“化学融合”,而郑开科创走廊便是这一深刻变革的最佳见证者。

如今,沿着这条蜿蜒50余公里的科创走廊,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敢于“追光”的创业者和科创人才不约而同地在此扎根。其中,不乏牛津大学博士这样的青年才俊。这不禁让人好奇: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牛津博士回乡扎根郑开科创走廊

一直以来,开封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少有人会将它与“高新科技”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郑开科创走廊建设的推进,开封“科创”的名片愈发耀眼。

近年来,郑开同城化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在郑州航空港区,郑开科创走廊的西部,一座崭新的中原医学科学城拔地而起,它被定位为带动全省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2023年7月15日,位于中原医学科学城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迎来重建后的首批研究所入驻。其中,由开封籍企业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电生理研究所格外引人注目,它也是郑州与开封在科创领域“双向奔赴”的典型代表。

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创始人郝国梁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作为牛津大学博士,他毕业后面临着众多选择,上海、北京和武汉等一线城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选择回到了家乡开封创业。“这个决定,源于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郝国梁感慨道。

目前,郝国梁团队研发的多种专业心脏电生理科研设备已远销全球近400个实验室。他们还牵头与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大学共建河南省心脏电生理重点实验室,这是开封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早期心脏疾病筛查、临床前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方面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还取得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创新氛围渐浓,人才纷纷落户

郑开科创走廊的魅力还体现在对创新人才的强大感召力上。它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入驻与投资;同时,又以浓厚的创新氛围、丰富的发展机遇以及优质的生活保障,让大量创新人才选择在河南落户。

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电生理研究所,王刚是众多来郑发展的年轻研究员之一。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郑州时,王刚说:“这里的研究氛围让人振奋。虽然研究所是新成立的,但充满活力,就像一张白纸,允许我们科研人员自由发挥创造力,绘制心中的科研蓝图。而且单位提供了人才公寓和通勤班车,还有政府给予的各种福利政策。”

他还特别提到一个案例:研究所的一大优势在于应用转化能力,在一次心肌切片培养设备的研发中,电生理研究所与设备研发部门紧密合作,从设计到原型机完成仅耗时三个月,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这种效率在一线城市也并不多见。”王刚感慨道。

团队的成长离不开郑开科创走廊这片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王刚感慨地说:“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在设备和药物研发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我认为人才积累是我们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尽管开封和郑州地处内陆,传统上被认为较为封闭,但省委、省政府和郑汴两地党委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不遗余力地进行招才引智。郑开科创走廊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浓厚的创新氛围,帮我们研究所成功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物理相邻”走向“化学融合”

作为郑开科创走廊龙头的中原科技城也在书写着精彩的发展篇章。

据了解,目前,中原科技城已布局建设科学装置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5个、省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4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339家、高新技术企业661家、科创企业26200家。

在郑州中牟新区,郑开智慧产业园一期项目刚刚竣工,未来将聚焦大健康与生命科学产业,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开封,金明池智慧岛的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与郑州龙子湖智慧岛形成联动发展态势。白沙科学谷、鲲鹏软件小镇等专业化园区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这条科创走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光者”奔赴。(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化涛 王访贤 见习记者 聂明坤 文/图)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