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聚焦“两高四着力” 人大代表在行动丨王屯有个“吃亏书记”

河南日报

初冬清晨,鹿邑县高集乡王屯村浸润在薄雾里,宽阔的村道两旁绿植挺立,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正在晨练,整个村庄在寒意中透出温暖。

11月18日,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文化广场上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以前我们村有个顺口溜,‘王屯穷、王屯难,路狭窄、污水潭,大人不敢走、小孩不敢玩’,说的都是大家心里的无奈,如今村里能有这样的变化,全靠王书记。”

村民们的话,让记者对王书记充满了好奇。这位被大家称赞的村党支部书记,究竟有何种魅力与能力?

“咱当干部,不是来享福的,是来‘吃亏’的。”向记者说起修路的故事,省人大代表、王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力首先说了自己的口头禅。

2014年他上任伊始,就从最难的环境整治破题。没有资金,他带头捐出自家1亩宅基地、3亩耕地,还拿出家里4万元积蓄和二儿子的18万元退伍费来投入村建。“自己家的钱,用在公家的事上,值。”他说。

“书记都这样拼,咱还有啥舍不得?”老党员王可彬、秦灿然跟着让出自家土地,外出经商人员秦红艳捐款20多万元修建道路和广场,时年93岁的王屯村原党支部书记秦超众带领全家上工地。

“那阵子,最多一天有600多人扛着铁锹一起干。路通了,水清了,大家的心也齐了。”王建力说。

环境美了,王建力又琢磨如何让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他以文明乡风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他牵头成立“三老协会”和红白理事会,立下硬规矩,白事不上酒,一律大锅菜,每桌花费不准超过200元。起初,不少村民嘀咕:“这多没面子?”面对不解,王建力带领协会成员挨家挨户讲道理、算细账。

这一坚持,就是11年。村民的观念也从最初的“拉不下脸”变为如今的频频点赞。“这项举措平均每年为全村节省开支超过40万元。”王建力说。

如今,文明乡风成为王屯村基层治理的一抹亮色。

村集体没钱,办事腰杆就不硬。王建力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带领村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优化作物种植布局,大力发展菊花、中药材、花卉苗圃等种植产业,如今50亩苹果园、200亩蒲公英种植区、300亩中药材种植区带来的收入可观。

集体经济的活水,不仅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更流进了家家户户,化作了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

“治理的落脚点,在于为民服务。”王建力说。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配备网格员、驻村民警和法律顾问,构建起“党支部+综治中心+网格化”的治理体系。今年以来,网格内成功化解了18起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从“大人不敢走、小孩不敢玩”的污水潭,到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王屯村的变化,源于一位敢“吃亏”的书记,更源于党建引领下,干群同心绘就的那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河南日报记者 石可欣)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