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三门峡篇丨党建引领强根基

河南日报

湖滨区编排原创豫剧现代戏《社区书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三门峡市委组织部提供

三门峡市探索推行“甘棠议事”机制现场。

三门峡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

交通枢纽凸显,道路四通八达。 杜杰 摄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重在党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三门峡市始终把抓党建、强治理、保安全、护稳定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两高四着力”,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坚持以专班统筹强力实施、以四张清单压实责任、以严督实导加压推进、以数据嵌入赋能网格、以典型培育示范引领、以排除隐患守牢底线、以严明奖惩倒逼尽责,有效夯实基础、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发展,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1. 抓基层强基础 筑牢堡垒建好队伍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三门峡市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持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筑牢“党建引领”这个基层治理的“根”和“魂”。

三门峡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由于地形复杂,存在着山区村人口少、村居分布零散、人员力量不足等客观情况。为此,三门峡积极探索党建联建、合村并居、下派党支部书记等实践路径,以常住人口500人以下的村为重点,成立区域联合党支部15个、村企联合党支部45个,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聚带散。通过合村并居,全市行政村数量减少226个,推动“人财物”持续集聚,党组织开展活动和服务群众更加有效。

基层善治,关键在人。聚焦打造一支靠得住、顶得上、过得硬的基层治理“生力军”,三门峡市紧盯“头雁”队伍建设,出台村党支部书记选育管用20条措施,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队伍、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等骨干力量作用,着力做好党建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该市还持续深化运用党员积分制管理,今年以来,激励5.2万名党员干部在森林防火、“三夏”生产、防汛抗旱等重大任务中,主动冲在前、作表率。

基层治理需要有坚实的物质支撑,三门峡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探索开展“双领双增”行动(乡镇领办联合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明确特色产业型、土地流转型、乡村旅游型等8种发展类型,推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卢氏县朱阳关镇党委牵头,引导9村、1社区成立香菇联合社,实现原料采购、生产经营、收购销售、管理培训、规模运营、利益分配“六统一”,推动年香菇种植规模5800万袋,生产干鲜菇品5万吨、产值5亿元。灵宝市故县镇冯家塬村党支部领办珍珠枣油桃种植合作社,打造“豫塬红”自主品牌,产品远销北京、吉林等地,今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分红600余万元。

2. 格中事格中办 精准管理精细服务

在湖滨区前进街道建业社区,居民家里水管漏了,拍张照片发到网格群,半小时内网格员就会带着师傅上门修理。“通过网格化管理,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不仅让治理更便捷,也让社区服务更贴心。”建业社区党支部书记曹磊说。

网格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三门峡市共划分网格11258个,网格党组织覆盖率达99.5%,配备网格员22311名,通过下沉资源管理服务,实现一“网”统筹、一“格”承办。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持续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新建立基层议事协商平台,推行“甘棠议事”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内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及时发现、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动“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

充分发挥网格员“探头”作用,引导他们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通过平台实时上报,形成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动态清零。义马市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监管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213个基础网格之中。渑池县要求网格员在信息收集中做到“三必报”,即发现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群众合理诉求必须及时上报。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强化“吹哨报到”处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协同处置、结果反馈、考核评价”全链条流程,推动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渑池县依托网格建立“资源下沉清单、需求收集清单、供需撮合清单”三张清单,构建社区网格“派单”、党员先锋“接单”、限时办理“结单”、群众扫码“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对下沉到各社区197个县直机关党组织的3081名党员的特长优势进行全面摸排,推动党员精准入网、岗位精准对接。

3. 守平安护稳定 化解纠纷筑好防线

“这是真给咱解决问题,欠款终于有着落了!”近日,当事人曹某手持一面写有“调解有方化矛盾尽职尽责暖民心”的锦旗走进陕州区综治中心,握住专职调解员芦明慧的手,表达感谢之意。这面锦旗,不仅是当事人对调解工作的认可,更是全市各级综治中心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缩影。

如今,在三门峡,“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今年以来,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均已建成,职能单位按照要求进驻开展工作,通过推行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各级综治中心已成为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平安建设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已化解矛盾纠纷1.1万余起。

线下筑牢基层基础,线上推动高效处置。聚焦增强网格和网络“双网”协同能力,开发三门峡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横向联通“三门峡综治”管理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形成“一体两翼”工作格局;纵向贯通市、县、乡、村、网格,构建起“感知敏锐、研判精准、处置高效、服务智能”的智能化治理体系。今年以来,平台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4.47万件,处理各类案(事)件2.9万余起,成功分流化解非警务矛盾纠纷近700件,实现了“科技赋能治理、数据驱动平安”。

聚焦消除治安防控盲点,常态化开展“一盯二防三攻四促”专项行动,盯源头、防重点、攻难点、促联动,广泛组建以单位保卫人员、保安员为主体的“最小应急单元”700余个,就近、就早、就小依法处置突发情况,全面提升社会面治安防控处置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30.95%、20.75%,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4. 强作风办实事 倾听民声解决民忧

今年3月以来,全党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三门峡市委坚定扛稳政治责任,精心谋划、系统部署、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学查改”系列专项行动,切实以基层治理的实效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

2025年三门峡市的10件民生实事,是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事项征集、谋划选定、提交审议、人大票决四个阶段才最终确定。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取信于民的重要抓手,坚持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心用情回应群众诉求。截至目前,10件民生实事涉及的18项具体任务中,职业技能培训、脱贫人口就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12项已提前完成。

教育、医疗、食品安全……既是百姓关切的焦点,更是基层治理重点关注的内容。三门峡市纪委监委联合市教育局,建立“厨师试餐、领导陪餐、教师同餐、学生评餐、家长监餐”的“五餐”监管模式,持续深化“校园餐”问题整治,全力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市卫生健康委强化政治引领、培育医德医风,强力化解医患纠纷122件、化解率100%,医患关系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形成了医患和谐、互信互敬的良好局面。

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针对新就业群体“分布散如星、聚时急如蜂”的特点,义马市整合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出38个“暖心驿站”,内设折叠式椅子、恒温饮水机等设施,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商户建立“暖新蜂巢”“暖新驿角”,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同时,三门峡市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覆盖面广、深入社区的优势,聘请200余名网约配送员担任网格员、食品安全监督员、“城事观察员”,通过“问题随手拍、平台即时传、社区速响应”机制,有效将“治理流量”转化为“治理力量”。

日前,一部由湖滨区退休老干部、戏曲爱好者集体编排的原创豫剧现代戏《社区书记》,在区内连续巡演5天。该剧针对老城区人口结构复杂、社区工作压力大、居民参与度低的现状,全景展现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鲜活场面,生动诠释了三门峡市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好风貌。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如今,清新务实之风蔚然兴起,基层善治格局已然形成,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三门峡,正以昂扬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河南日报通讯员 邓飞 陈建宇 陈林道)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