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三门峡篇丨天鹅之城 材料新城——三门峡市交出厚重“十四五”答卷

河南日报

黄河奔涌,天鹅翩跹。三门峡这座被时光与山河共同雕琢的城市,在“十四五”的奋进征程中,正以“天鹅之城”的生态底色与“材料新城”的产业锋芒,书写着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从“水利摇篮”起步的“矿业重镇”在转型的阵痛中蝶变。“仰韶圣地”的文化底蕴、“道家之源”的深邃哲思,这些“新矿”被不断挖掘,绽放出勃勃生机。三门峡的“多元沉淀”不仅藏在历史的肌理里,更跃动在创新的脉搏中。这条转型之路,正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回眸五年,一组组翔实数据、一项项突破成果,共同叠印出崤函大地的厚重答卷。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8%;2024年,人均生产总值超8万元,居全省第4位;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8%,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5.7%……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崤函大地涌动着一股争先进位的蓬勃气象。

——创新引领,锻造产业升级“强引擎”

“十四五”以来,三门峡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发投入强度从1.81%逐年上升至2.99%,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梯队”。创新成为三门峡市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解“资源路径依赖”,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

高端平台聚势能。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在三门峡市落子布局,三门峡矿物新材料产研一体化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先后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1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成功举办两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835个,基本建成覆盖主导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体系。

关键技术破瓶颈。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实现转化签约,从根本上解决了氨氮污染问题。宝鑫电子生产的3.5微米极薄超强电解铜箔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高纯金属砷制备及砷化物合成、高纯镓制备、高纯/超纯石英砂制备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

创新主体壮筋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73家,省“瞪羚”企业达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高达81.5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强基,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十四五”期间,最让人振奋的是三门峡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采矿业从近四成降至两成,制造业从五成升至近七成。一降一升的背后,是推动产业焕新升级的结果。三门峡市以产业链群为引擎,发放专项资金3.64亿元,846家工业企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1506个,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2%,平均降低成本26%以上。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黄金产业全链条布局,年产量达95吨,稳居全国市级第二,中原黄金冶炼厂成为亚洲单体产值最大的黄金冶炼企业;铝产业规模达260亿元,宝武铝业高端铝材填补国内空白,成功配套华为问界等高端车型;化工、绿色建材、食品等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迈进,刚玉耐材产能占全国三成,位居全国第一;仰韶酒业年营收突破50亿元大关,成为豫酒龙头。

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铜基新材料异军突起,“中国铜箔谷”持续做大做强,铜箔产能7.8万吨、居全国第一,高档铜箔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朝辉铜业压延铜箔成功应用于国家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出多家“小巨人”和单项冠军,NPR新材料成功量产,金渠银通实现5G银粉产品国产替代。

未来产业“沃土育新苗”。新型储能、超导材料等前沿领域落子布局,易事特储能装备产业化项目全面投产,中科芯完成关键元器件国产化,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为未来创新蝶变蓄势赋能。

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优势越来越明显,成功创建灵宝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卢氏—灵宝国家级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卢氏县入围国家级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形成产业布局。

——绿色转型,擦亮黄河明珠“生态底色”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城,三门峡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不断强化豫西生态屏障功能。

生态治理成效卓著。创新实施生态治理工程,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十四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125.55万亩,修复湿地1.9万亩。接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6.54万亩,小秦岭矿山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全市湿地保护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3%、41.2%,成为黄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污染防治攻坚有力。“十四五”期间,全市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11.8%和12.5%,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梯队。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预计达到278天。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100%,确保了“净水入黄河”。

绿色低碳积厚成势。成功创建渑池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整县屋顶光伏开发、“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等试点扎实推进。灵宝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达320.01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量的38.9%,绿色正成为三门峡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开放赋能,激发内陆山城“新活力”

不靠海、不沿边,照样能搞大开放。三门峡这座豫西小城,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塑造发展新优势。

对外开放提水平。随着山东港口三门峡港成功揭牌,三门峡海关“云签约”运行,三门峡至青岛出口“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2021年至2024年,全市货物贸易规模连续居全省第一梯队,服务贸易年均增长49.6%,跨境电商年均增长10.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连续3年居全省前3位。209国道王官黄河大桥等项目加速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互联互通和协作水平稳步提升。

改革攻坚激活力。三门峡农商银行成功组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入选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

——共享发展,书写温暖厚实“民生答卷”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十四五”以来,各类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感节节攀升。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7.6%,居全省第3位。

民生实事有温度。累计组织实施105项重点民生实事。通过“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训39.13万人次,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85个。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三级以上医疗机构达9家。

社会事业大发展。深入推进仰韶文化新高地建设,文化品牌愈加闪亮。社会保障网更密更牢,基本医保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托起群众“安居梦”。

——党建领航,提升高效能治理新水平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能治理的坚实支撑。三门峡市将党建引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筑牢基层组织堡垒。探索党建联建、合村并居等路径,出台村党支部书记选育管用措施,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让党旗在高质量发展一线高高飘扬。

以监督推动基层治理。建立村级廉情监督员制度,推广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督工作法,保障乡村振兴;开展“清廉崤函”基层建设行动,聚焦群众身边问题,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开启新征程,锚定目标再出发

当前,三门峡市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围绕省委“1+2+4+N”目标任务体系,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埋头苦干,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河南向西开放门户城市“三大定位”,努力建设工业强市、生态强市、文化强市、开放强市、数字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三门峡力量。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门峡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正以创新产业为帆、绿色生态为航道、开放步伐为桨,锚定新目标,蓄力再出发。黄河明珠,光芒不减;天鹅之城,振翅欲飞。(河南日报记者 赵力文)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