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郑州工大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科技”)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一批新型保温材料——无机塑化微孔保温板进行性能测试。就是这种看似普通的板材,蕴含着让建筑节能增效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密码。
“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于通过特殊工艺,打造出兼具高效保温与极致安全的闭孔微孔结构材料。”工大科技首席专家郑娟荣教授介绍,这种材料以无机胶凝材料为核心,加入适量的轻骨料与改性剂,通过湿磨超细制浆、氮气物理发泡等创新工艺,实现保温性能与安全性的完美平衡。
一方面,这种材料的导热系数极低,意味着能有效阻隔室内外热量传递,显著降低建筑供暖与制冷能耗。更重要的是,材料本身达到A级防火性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建筑的使用安全。
另一方面,这一材料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耐冻融耐高温,90%以上的原材料均为无机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可与建筑物同寿命。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这家河南本土企业的创新实践,成为观察河南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切口,更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缩影。
绿色发展,循环利用是关键。这种新型保温材料的另一大亮点,是以超过50%的固废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们每年消纳大量工业固废,既解决了环境压力,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工大科技董事长赵振波表示,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正是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西教学楼改造项目中,这种材料的节能效果得到了实践验证。据测算,1942平方米的外墙应用该材料后,可实现年节电约4.9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9吨。这不仅显著降低了建筑能耗,还提升了室内温度的舒适性,为学校类公共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样板。
今年5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技术(2024年)》,工大科技自主研发的无机塑化微孔保温材料成功入选。
公共机构是全社会节能降碳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在通知中强调,此次评选旨在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各级机构要积极推广入选技术,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公共机构带头应用绿色技术,不仅可直接降低碳排放,更重要的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绿色消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陈鹏说,我省正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未来将有更多建筑披上这样的“绿色外衣”。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产业结构调整到能源结构优化,从运输结构改善到城乡绿色转型,中原大地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
在工业领域,我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培育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低碳发展;在能源领域,有序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绿色正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省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开展黄河左右岸协同治理,接续实施南太行、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国家重大山水工程,累计修复面积180万亩,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铺展开来,无数像工大科技这样的企业,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描绘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中原新图景。
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当下,我省正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让绿色成为“奋进的河南”最动人的色彩。(河南日报记者 谭勇)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