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漯河篇丨幸福之城有里有面

河南日报

漯河高水平高中项目投用。 焦海洋 摄

非遗传承。 孙振军 摄

千机飞“只有漯河”无人机展演。 任玉霞 摄

清晨的沙澧河畔,晨练的老人踏着彩色的塑胶跑道舒展筋骨,新建的充电桩旁不时有新能源汽车完成补给;正午的乡村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香里飘着欢声笑语;傍晚的老旧小区,孩子们在彩绘墙下嬉戏,路灯把归家的路照得亮亮堂堂……

从城市到乡村,从衣食住行到康养教育,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幸福长河,浸润着百万市民的生活。

“十四五”期间,漯河市委、市政府以“民声”定“民生”,将群众的“心上事”当作“上心事”,省定市定重点民生实事全部提前或超额完成。这份沉甸甸的答卷,写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

1.基层善治共建共享

走进临颍县大郭镇曹城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功能完善的广场……昔日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嬗变成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

为提升村庄治理水平,曹城村聚焦“人”这个关键因素,针对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形象好的网格员队伍。

“每个网格实行老中青结合,一方面发挥老同志经验丰富、威望较高、办事稳妥、方式灵活的优势,另一方面与年轻同志腿脚勤快、积极性高、电子产品使用熟练相融合,各尽其责、优化资源,有效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曹城村党支部书记曹民涛说。

“多大点事儿!老少爷们儿低头不见抬头见,因为一点儿地边闹僵,还不叫人笑话咱?”近日,在郾城区李集镇潘付刘村“小板凳”议事点,随着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华两头说和,一起邻里土地纠纷化干戈为玉帛。该村推行“党建+网格+小板凳”基层治理模式以来,找到了解决村民矛盾纠纷的“金钥匙”。

今年以来,漯河市聚焦“建强组织、防化风险、办好实事、促进发展”,深化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突出抓好“五基四化”和16项专项攻坚行动,构建“六情直通、四级响应”闭环落实等机制,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围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漯河市依托网格单元,聚焦“全局、重大、紧急、敏感”的社情、民情、舆情、警情、访情、急情“六情”事项,构建“分析研判—交办督办—跟踪问效—反馈评价”闭环落实机制,确保基层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城市焕新路通业兴

“今年围绕打造100个‘小而美’口袋公园工作目标,与各区各相关部门排查筛选,共谋划109个口袋公园项目,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漯河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口袋公园作为民生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城区楼前楼后、裸露地、腾空地、边角地等闲置地块的潜力,逐步实现“园中有城,城中有园、城林相融、人城和谐”。

截至目前,全市各区已完工58个项目,所有项目建设进度符合预期目标,一批批昔日被忽视的“灰色角落”正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绿色客厅”。

“以前下雨水漫脚脖子,现在沥青路平平整整;过去电线像蜘蛛网,如今墙面绘着许慎文化画。”站在召陵区金山路外贸家属院的老物件展示墙前,80岁的张安民抚摸着老式录音机,细数着小区的变化。

外贸家属院的蝶变,是漯河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今年,漯河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5个,预计11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中旬全部完工。

“以前绕路半小时,现在直线5分钟!”家住源汇区峨眉山路附近的上班族李娜,对打通的断头路赞不绝口。2025年漯河市计划打通断头路11条,目前6条已通车,其余5条正按计划推进。

道路通,产业兴。“以前收辣椒靠人背,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地头。”临颍县王岗镇墩台李村的辣椒种植基地里,椒农介中山种植的辣椒正在被一辆大货车拉走。

今年来,漯河市新改建农村公路80.9公里,修整路肩367.5公里,改造危桥5座,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在召陵区,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新鲜蔬菜直达城市超市;在舞阳县,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3.养老更优医疗提质

“3块钱能吃两荤一素,比家里自己做还方便。”在临颍县巨陵镇娄庄村的“幸福家园”老年活动中心里,独居老人娄保国端着茄汁面,眼角泛起笑意。这个老年活动中心,不仅有食堂、棋牌室,还有800平方米的游园,60岁以上老人就餐只需3元,特困户全免。

在郾城区淞江产业集聚区兴隆山路,投资13亿元的漯河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规划用地267.16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主要建有康复医院、养老护理实训中心、适老化产品研发推广中心、膳食配餐中心、介入式养老公寓等设施。

“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是构建漯河市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助力建设幸福之城的重要举措。其多元化养老服务设施的建成,将为漯河市打造高品质、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下基础。”项目建设方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西城区,高水平医院建设进入扫尾阶段。高水平医院建成后,漯河市将进一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与外地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集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疗人才培训中心、特医食品开发应用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医院。同时,高水平医院以“现代、典雅、清新、活力”为设计理念,致力打造龙头型、研究型、人文型、智慧型、生态型的“第五代医院”,建成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漯河及豫中南地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医疗服务。

4.就业有门校园上新

“没想到40岁还能学新技术,现在月收入比以前多了两千!”在漯河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刚拿到电工证书的张强难掩兴奋之情。

今年来,漯河市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7万人。从家政服务到机械操作,从电商运营到食品加工,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让劳动者手握“技能钥匙”打开就业之门。

35岁的李阳年初返乡,看着家乡成片的红辣椒愁眉不展。听说漯河推出免反担保的“乡村振兴贷”,最高能贷60万元,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一周就拿到了40万元贴息贷款。

今年来,漯河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亿元,扶持各类市场主体660余家,吸纳和带动就业3000余人。目前,全市创业培训总人数7258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培训1892人。

漫步漯河高中新校区,记者被满眼的生机所吸引:主干道两侧的香樟树冠如伞,教学楼前的花坛四季有景,操场外围的草坪修剪齐整,香樟树、银杏树、乌桕树、榉树等多种树木,让整座校园四季皆景。

今年秋季,漯河高中新校区正式投用。校区总建筑面积17.46万平方米,包含教学楼、实验楼、国际部、文体中心等17类功能建筑。教学区分为三个区域,每个教室配备智慧黑板、中央空调及南北双走廊设计,国际部教室还安装了护眼灯、电子班牌等现代化设备。

5.文化之光点亮沙澧

每逢周末夜幕降临,沙澧河畔草坪星光闪烁。随着一声“起飞”指令,工作人员按下操控键,刹那间,千架无人机从箱内腾空而起,7秒钟便精准抵达预设高度,在夜空中勾勒出“贾湖骨笛”“说文解字”等绚丽图案,引得围观人群发出一阵惊呼:“看,千机飞!”

走进贾湖遗址博物馆,一场穿越九千年的对话正在上演。借助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游客不仅能够目睹“中华第一笛”的实物,还能通过互动屏幕亲手“吹响”骨笛,感受先民的智慧。

听完贾湖悠远的笛声,循着香气来到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胡辣汤店内,现场人声鼎沸。店员手持一把大木勺,在胡辣汤锅里轻搅几下,抬手一舀,一碗香气四溢的胡辣汤就被端到顾客跟前。“日均卖出4000多碗,假期里店门口停满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店主的话语道出这碗风味的魅力。

漫步源汇区河上街景区,肘歌、铜器舞等非遗展演让游客流连忘返。在非遗文创体验馆,剪纸、木雕等手工技艺吸引着不少亲子家庭驻足体验,大手与小手共同握着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留下一串欢声笑语。

一场名为千机飞“只有漯河”的视觉盛宴、一次与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一家店铺的红火生意……漯河的文化景观就藏在氤氲的烟火气中,既铭刻着贾湖文化的千年回响和许慎文化的智慧光芒,又续写着商埠文化的传统和食品文化的传奇,“四大文化”深度交融,如四股清泉,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浸润在每个漯河人的日常生活中。

从城市公园到产业基地,从老旧小区的欢声笑语到乡村食堂的饭菜飘香,漯河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筑起了幸福高地。漯河市委、市政府“用实心、下实功、求实效”的担当,转化为百万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路上,漯河正以更坚实的步伐,向“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幸福之城不断迈进。(河南日报记者 马国华 河南日报通讯员 张晓甫)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