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雅婷(右一)在带领老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受访者供图

康珊珊在指导老人制作手工艺品。 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 摄

孙倩雯在介绍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 摄
当“青春”与“夕阳”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梳理发现,在我省入选2025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115名个人中,涌现出不少“85后”“90后”的身影。这些“青春养老人”都是什么样子,具备哪些优势?他们会对传统的养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1.从努力适应到驾轻就熟
“多亏了这家养老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1月18日,在襄城县龙耀养老托管中心,92岁的余大爷告诉记者。去年某天,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发现卧床休息的余大爷呼之不应,疑似突发急性脑缺血。院长陈炎奇闻讯后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随后通过龙耀医院的绿色通道将老人转运至监护室治疗,最终老人转危为安。“有了他们的照顾,我很安心,这里就是我的家。”余大爷说。
老人们的夸赞,有时会让陈炎奇回忆起当初的迷茫。2020年4月,26岁的她从医院岗位转入养老服务领域时,内心充满疑惑:“我该怎样适应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变?我有限的人生阅历,能否真正理解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靠着不服输的性格,她苦练养老护理技能,多次在省内外专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担任院长后,她和团队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带领机构成为许昌市唯一获评河南省五星级的养老机构、二级甲等医养结合机构。“看到老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陈炎奇说。
33岁的营养配餐员孙倩雯的经历也很有代表性。3年前,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漯河万安老年公寓的食堂工作。很快,她发现为老人做饭并不简单:每天清晨5点前往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并查看检验报告,调料类则索要厂家“三证”和当批次检验报告;每周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等设计食谱,不仅每天饭菜不重样、口感软烂适宜,还要根据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差异化饮食方案。
“‘吃对吃好’远比‘吃饱’重要。”孙倩雯介绍,她经常和护理人员一起送餐,观察老人进食的反应以持续改进菜谱,还要耐心劝导饮食习惯不健康的老人。“随着咀嚼、消化功能下降和肌肉流失,老年人饮食的营养配比与年轻人有很大区别,需要格外细心研究。”为此,她自学老年营养学等课程,并在2024年12月河南省养老服务技能大赛营养配餐员(老年餐)赛项中荣获一等奖。
“在万安老年公寓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没有人因卧床产生褥疮。”孙倩雯认为,这不仅得益于细致的护理服务,也与营养科学合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养老院也可以是“幼儿园”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物质供给不错、情感慰藉不足是机构养老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些年轻人认为天天与老年人待在一起很无聊,找工作时对养老机构敬而远之。”对此,有两位“青春养老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11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郏县东城街道八里营社区的颐和苑康养之家,30多位老人正在36岁的院长康珊珊和工作人员带引下,兴致勃勃地制作手工艺品。“我们每周都会开展手工、绘画、阅读、音乐、手指操等课程。”康珊珊介绍,这些活动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让老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2023年5月入职颐和苑康养之家后,康珊珊慢慢发现,自己10年的小学班主任经历也能给养老服务提供借鉴。“很多老人就是‘老小孩’,需要‘哄开心’。”在这里,老人们就像回到了幼儿园时光,每天跟同龄人玩得不亦乐乎。“目前,我们的110个床位已经住满。”康珊珊说,一些老人不善表达,但他们愿意“住下不走”就是最大的认可。
无独有偶,在舞钢市万福健康养老中心,33岁的靳雅婷每天也会带领老人们唱歌、做操、打手鼓。靳雅婷曾从事幼教工作,一次带幼儿园孩子去养老院做公益表演,看着老人们跟着音乐律动拍手,眼里泛起久违的光彩,那一刻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幼教的快乐与温暖带到养老院?她下决心拿出全部积蓄,于2017年创办河南同立康养集团。“从事养老服务不是守着‘夕阳’落幕,而是帮老人重燃内心的光。”靳雅婷说。一位87岁的奶奶因子女远居外地而情绪低落、不愿吃饭,靳雅婷连续数天陪着老人回忆年轻时的经历,还特意学做老人爱吃的手工面,终于让老人重新端起了饭碗。
手势舞、奥尔夫打击乐……做幼教时的教学内容,被靳雅婷“搬”进了养老院,“乐动养老+幼儿园大大班”的服务模式日渐成熟。此外,她还设计了手工制作、绘画等娱乐活动,连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参与“传球接龙”“坐地钓鱼”等游戏。“以前觉得在养老院就是‘熬日子’,现在我天天盼着上课,还结识了一群老姐妹,不觉得孤单。”一位76岁的老人开心地说。
靳雅婷运营的相关新媒体账号,曾在半年内收获55万粉丝,创下6亿浏览量,近年来省内外前来“取经”的同行超过1300人次。“将来,我希望构建一套更系统化、可复制的课程体系,把多年实践经验传递给更多人。”如今已是高级心理咨询师的靳雅婷说。
3.留住年轻人仍是重要课题
在郏县颐和苑康养之家采访时,入住的63岁老人王建宏告诉记者:“平时我很喜欢和小曹聊天,现在的年轻人啥都懂。”他所说的“小曹”,是该机构行政部主任曹梦雨,同样也是“90后”。
“年轻人学东西快,在专业素养等方面可塑性强,且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很受老人欢迎。”康珊珊表示,一方面,虽然一些年龄较大的护理员善于基础生活照料,为老人端茶倒水、铺床叠被乃至洗脚、剪指甲时任劳任怨,但与人交流存在代际差异,遇到脾气古怪的老人容易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尤其是低龄活力老人往往社会阅历丰富,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护理员“说不到一块儿”。年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日渐成为重要的互补与增益。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养老服务师等新职业的出现,养老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提升。数据显示,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行业人员流失率也较高,主因包括职业认同感不足、薪酬待遇不符合预期等。“在养老院里为老人们提供情绪价值的年轻人,同样需要对抗社会偏见的情感支持。”康珊珊坦言。
“操心的命,不觉得苦吗?”作为温县中心敬老院院长,36岁的王捷也要不时面对这样的调侃。帮家属完成高龄认证、替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存款续期、策划四季主题活动唤醒老人尘封的记忆……这些被旁人视作“分外之事”的琐碎日常,悄然化解了老人和家属的心理戒备。“虽然已有不少拥有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同理心的年轻人在养老行业绽放异彩,但总体来说数量还不够。”王捷表示,提升社会认同度、建设成熟的培训和晋升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入局”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省将养老服务人才规划纳入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各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互通、持证与待遇挂钩、技能与职称互认,积极落实养老服务人才入职补贴或岗位补贴。“养老事业绝非暮气沉沉,而是一片可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蓝海。”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健全保障机制,打好养老服务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并将通过强化宣传、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让年轻人感受到职业价值与荣誉,激发投身养老事业的热情。(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