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能当游戏卡牌玩?破碎文物能修复如初?位于古都安阳的安阳学院内,有座“宝藏”博物馆——中原历史文化馆,馆内藏着不少文化惊喜。11月24日,记者走进其中,一探究竟。
踏入甲骨文艺术育人成果展厅,墨香与创意扑面而来。展厅里,师生书法作品笔力遒劲,篆刻印章棱角分明,木刻中“日”“月”“山”等甲骨文字符被解构重组,焕发现代艺术张力。
“这是学生根据‘大富翁’游戏改编的甲骨文主题卡牌,每前进一步都藏着甲骨文知识!”文创展区内,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甲富翁”游戏卡牌十分吸睛,博物馆讲解老师凌爽难掩兴奋,“甲骨文从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冷文物’,而是能玩、能创、能带走的文化符号!”
这份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成果早已跨越国界,随“一带一路·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国际巡展”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总部,让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文字,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
穿过甲骨文艺术长廊,便步入历史文物展厅。新石器陶器、夏商周青铜器、隋唐相州窑陶瓷等近百件展品,串联起中原文明的演进脉络。展厅内巨大的瓷片墙暗藏“学问”,涵盖9个朝代、14个窑口的瓷片标本,成为师生教学研究的“活教材”。
最动人的当数学生修复作品展区。修复后的青花高足盘釉色均匀,青铜鼎纹饰完整,很难想象它们曾是残缺碎片。
“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厅内,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正在开展实践教学,重温修渠壮言。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该校把红色资源化为育人养分,成立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打造“三点一线”研学线路,自编原创舞剧《人工天河·红旗渠》,积极推进“红旗渠精神+”课程思政建设,五门课程获评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触摸修复的青铜器,再听修渠故事,才懂传统文化的坚韧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志愿讲解学生的感慨,道出文化传承的深层密码。
“清明做纸鸢、端午编彩绳,二十四节气还有非遗剪纸、甲骨文工坊等活动,博物馆里总是挤满人。”凌爽介绍,场馆依托馆藏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系列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活’的育人空间。”安阳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出更多“文物+创意”“红色+实践”项目,滋养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甲骨文“破圈”、文物“重生”、精神“铸魂”、社教“升温”——这座“宝藏”博物馆里,千年文脉与青春创意碰撞,历史底蕴与红色精神交融,正以独特方式让文化传承有温度、有力量、有青春模样。(河南日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