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鸽舍。 受访者供图

光山县文殊乡弦丹禽蛋制品厂的光山麻鸭蛋。 晏荣荣 摄

驻马店市华兴农牧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肉兔的成长情况。 王迪 摄

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洛阳豫博家庭农场大棚蛋鸭养殖基地。 郑占波 李国平 摄

特色畜禽产业搭上电商快车。 受访者供图

航拍下的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厂房。 受访者供图
清丰的兔肉在红油卤汁中浸润得麻辣鲜香,舞钢的乳鸽经清炖后汤色澄澈、肉质酥烂,封丘的土鸭蛋则以其腌制后金黄流油的醇厚蛋黄吸引着四方食客。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大众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猪牛羊肉等大宗畜产品需求趋于稳定,而乳鸽、兔肉、土鸭、鹌鹑蛋、蜂蜜等特色优质产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在猪牛羊等传统大宗养殖行业普遍承压的情况下,河南特色畜禽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政策支持,通过科技深度赋能、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价值塑造,形成了以土鸭、鸽子、肉兔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品种,形成了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的特色养殖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小众畜禽产业逆袭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深度赋能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河南省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丰富,既有项城猪、郏县红牛、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又有豫中鹁鸽、豫丰黄兔、淮南麻鸭等特色畜种,且养殖历史悠久、品质特性突出。
特色畜禽产业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从这些“品种基因”的保护和重塑做起。
11月17日,走进位于舞钢市枣林镇铁炉王村的河南天成鸽业有限公司养殖鸽舍,白色的“天成1号肉鸽”发出“咕咕”的叫声,它们羽毛光亮、体态丰腴,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联合科研机构共同培育的肉鸽新品种(配套系),今年已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省首个肉鸽新品种(配套系)。”天成鸽业董事长杨明军介绍,过去我国肉鸽养殖多依赖国外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又面临种群退化风险。如今,天成鸽业在选育、杂交等方面连续取得突破,成功改变了这一局面。
实践证明,该配套系的父母代繁殖性能优良,商品代早期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填补了我国快长型肉鸽市场空白,适宜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
为加速育种进程,该公司研发了“鸽芯1号”芯片投入应用,通过基因标记技术精准筛选优良个体,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半。
在创新的同时,品种保护也在同步进行。2023年,该公司历经10余年挖掘整理的河南地方品种“豫中鹁鸽”通过国家鉴定,这一曾濒临消失的本土鸽种经系统选育后重现活力,以适应性强、抗病性突出、肉质鲜美等特质成为地方品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目前,天成鸽业已建成国内首个省级肉鸽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存栏27个肉鸽良种品系和40万对核心种群,年繁育推广高产鸽种50万对,成为全国鸽业种业的“黄埔军校”。
就在天成鸽业潜心铸“芯”,以肉鸽良种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之时,400公里外的清丰县,一个老品种焕发新生机的故事正在上演。
30年前通过品种鉴定的豫丰黄兔,是河南省自主选育的唯一肉兔品种。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家禽研究室主任陈直介绍,当地养殖户多年来习惯用“泼皮”一词来形容豫丰黄兔,这恰好说明了其品种特性: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耐热性相较引进品种更强。
“但多年来,豫丰黄兔的养殖过程大多管理粗放,既没有对品种进行保护和提升改良,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流程,导致品种生产性能严重退化、品系混杂。”陈直说,与育成初期相比,体形、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劣化趋势明显,生产性能低下,出栏率、繁殖率低,疾病频发。育成初期的3个品系混养、混杂严重,与育成初期品种差距明显。
得益于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实施,陈直带领团队在开展豫丰黄兔保种工作的同时,开展品种提纯复壮,以支持产业发展需求,同时挖掘品种潜能,努力培育新的品系和配套系新品种,为产业发展蓄能。
科技赋能,让河南的特色畜禽产业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以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根基,为后续的价值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
做好链条延伸
“兔肉火烧,来尝尝吧。”11月18日,清丰县百合春天酒店门口,一个小小的摊位,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这是兔肉火烧出摊第三天,“卖得不错,这一会儿能卖几十个,总算又迈出了一小步。”曹宏达说。
曹宏达口中的一小步,背后藏着豫丰黄兔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楼上烤兔、麻辣兔、红烧兔,消费者夸赞不断;楼下烧饼夹着兔肉,市民纷纷尝鲜。这是豫丰黄兔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关键一环。
“别看刚起步,但这个围绕豫丰黄兔的链条,算是完整了。”曹宏达说。
在酒店研发肉兔菜品、摆摊售卖兔肉火烧之前,曹宏达的清丰县鑫茂林农公司,是当地豫丰黄兔养殖的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的19个大棚里干净整洁、气温恒定、粪便自动清理,与一般的养殖场大不相同。兔笼上挂着的标签,详细记录了兔子品系、出生时间、断奶时间等各种信息。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曹宏达摒弃了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将豫丰黄兔三个品系区分清楚,按照标准化养殖方式,年出栏肉兔40万只之外,还能够为当地养殖户提供质量更高的种兔。
在不断扩大优质种群数量、提升养殖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曹宏达开始摸索产业链延伸。“活兔目前每斤能卖7块,这行情养殖户有收益。但问题是,光卖活兔市场风险高,效益提升也很难。”曹宏达说。
产业链的延伸,是豫丰黄兔产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在清丰县,为豫丰黄兔努力的不止曹宏达。河南省三净食品有限公司里,兔肉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年底将正式投产。经营速冻牛羊肉多年的该公司负责人刘振生说:“兔肉食品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已经设计了多个兔肉产品,要把清丰县养、卖兔子的传统,变成让兔肉产品进厨房上餐桌。”
从一只豫丰黄兔到一桌兔肉大餐,不仅关乎肉兔养殖能否提质增效,还关系到豫丰黄兔这一美味的继续提升。曹宏达介绍,对于畜禽养殖来说,饲料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今年,曹宏达的饲料厂已经拿到生产许可,不仅能够供应自有养殖场使用,还能够带动养殖户提高生产效能。“目前来看,清丰县豫丰黄兔的养殖饲料需要跟专家团队合作,研发出适合豫丰黄兔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标准,补齐短板。”曹宏达说。
如今,清丰县豫丰黄兔养殖场里,饲料更科学,兔肉产品、菜品正进一步创新。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给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打造品牌价值
初冬,走进封丘县鲁岗镇李四河村的卓扬鸭业养殖基地,不见连片水域,唯见一排排标准化鸭舍整齐排列。4万多只鸭子享受着“贵宾级”待遇:每个棚区旁都建有专用泳池,鸭子可随时戏水;棚内环境全程监控,确保最佳生产环境。处于产蛋黄金期的青年鸭,每天能产一枚蛋,凌晨一两点便会自觉到草窝下蛋。
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响亮的咸鸭蛋品牌——“海卓扬”。
“传统的放养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环境脏乱,鸭群还容易生病,产蛋率难以保障。”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建勇说,“我们让它们定时进食、游泳、散步,心情好了产蛋量自然高。”
为确保蛋品质量,张建勇在饲料上做足文章:专用饲料绝不添加抗生素,还特别添加益母草、艾草等中药材,增强鸭子体质。“我们要从源头确保每枚鸭蛋都符合无抗标准。”张建勇表示。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张建勇意识到,单纯出售鲜蛋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2019年,他注册“海卓扬”商标,建设咸鸭蛋加工车间,将业务延伸至深加工领域。
在咸鸭蛋生产车间,腌制、分级、清洗、蒸熟、包装等工序无缝衔接。两家物流公司的快递车在门口随时待命,日发货量达万余单。“蛋黄流油、蛋白咸香,好产品从来不愁卖。”张建勇打开手机电商后台,展示最近一周的销售数据:线上销售收入超58.39万元,日销咸鸭蛋最高达20万枚。
独行快,众行远。为了让“海卓扬”做大做强,张建勇创新推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卓扬蛋鸭养殖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建起23个标准化养殖棚,2/3租给村民承包,张建勇提供技术、饲料并负责回收销售。“这个模式已带动50余名群众就业,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有的村民年收入能达到十五六万元。”张建勇笑着说。
眼下,张建勇正在计划筹建标准化蛋品、松花蛋、鸭货加工厂房,推动“海卓扬”从“卖鲜蛋”向“深加工”“精加工”的全产业品牌升级。
一对鸽子,带“芯”腾飞,引领产业未来;一只兔子,上下游齐动,助力产业新生;一颗鸭蛋,带上品牌光环,价值倍增……
谁说小众产业难腾飞?河南特色畜禽产业,正改变其小众属性,盯紧市场、瞄准消费者,由特变优、从优变强,掀起一场产业变革。从市场到养殖场,河南特色畜禽养殖,正围绕特色,以夯实育种打好底色,以延链强链增色,以擦亮品牌不断为产业添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出品 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于涛 董豪杰 赵博)
【记者观点】
锚定特色畜禽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特色畜禽产业作为我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体量优势、市场潜力和富民效能,正成为推动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长极。
从产业根基来看,河南特色畜禽在全国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兔养殖领域,全省年饲养量达2500万只,稳居全国第四位,规模化养殖基地遍布豫东、豫南等地,形成了从种兔繁育到兔肉加工的完整链条。济源阳光兔业形成了集良种繁育、商品兔产销、饲料生产、食品加工出口及生物科研、兔文化餐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肉兔产业基地。肉鸽与土鸭产业同样势头强劲,在以济源鸽帮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下,肉鸽代养模式让农户年增收4万元;土鸭养殖则依托河南丰富的水资源,在固始、光山等地形成特色产区,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市场。作为全国蜜蜂养殖大省,我省蜜蜂养殖量约130万群、蜂蜜产量达4.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目前,全省现有蜂产品加工企业250余家,蜂蜡、花粉、蜂胶等蜂产品加工量常年占全国的50%以上,实现“原料买全国、产品卖全球”的格局,年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特色畜禽产业的重要支柱。此外,鹌鹑产业的“河南力量”更是全国瞩目,全省5000万只的年养殖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中国鹌鹑看河南、河南鹌鹑看武陟”的行业共识,印证了河南在特色畜禽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联农带农方面,特色畜禽产业更是成为农户增收的“金钥匙”。相较于传统养殖品类,特色畜禽养殖周期短、投入灵活、见效快,适合中小养殖规模的农户参与。以鹌鹑养殖为例,1只蛋鹌鹑一个产蛋周期(12个月)净利润约5元,一个农户年养殖3万只即可实现15万元收入;肉鸽代养、土鸭合作社等模式则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支持,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下,我省在鲁山、荥阳、宜阳、济源实施蜂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设施升级与产业链整合,蜂业全产业链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特色畜禽产业发展,从法律保障到政策扶持,为产业保驾护航。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河南省畜牧条例》,明确提出“发展优势和特色畜禽生产”,将特色畜禽产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更是推出针对性帮扶举措——明确推进兔、鸽、鹌鹑、鸵鸟和地方品种等特色畜禽扩群提质增效,按照每县不超过500万元的标准,每年支持3个县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连续扶持5年。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特色畜禽产业破解资金、技术、场地等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省特色畜牧业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
展望未来,河南将持续聚焦特色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品种培育与技术创新,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展地方特色品种保护与改良,提升种源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生产基地,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体系;同时,加快品牌打造步伐,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豫字号”特色畜禽品牌,提升河南特色畜禽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于涛)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