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11月20日摄)。 王宏欣 摄
初冬暖阳,商都风起。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亳都·新象,3600年商代城垣与泡泡玛特潮流IP相映成趣。刚走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游客,或品味“院子里的中原”建筑美学,或在四季时序场景中打卡留念。
这座“历史+消费”的新地标,恰似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生动切片,映照出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深度交融,勾勒出中原大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谋篇布局
政策为基筑就强省骨架
文旅强省的崛起,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擘画,成于政策体系的坚实支撑。省委、省政府锚定“建设文旅强省、打造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战略目标,将文旅文创融合置于高质量发展核心支点,构建起覆盖土地、金融、财政、文物保护、消费扩容的“全链条”政策矩阵。
政策实效在数据中彰显: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7.2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64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6.8%、7%;2024年实现历史性跨越,游客量首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首破万亿元,河南文旅正式跻身“万亿级”产业方阵。
空间布局上,河南以“全域联动”重塑文旅版图。1万余公里旅游公路串联200余家4A级景区,郑汴洛安四大古都旅游人次占比超45%;中牟新区集聚8大主题园区,打造“日游乐园、夜赏戏剧”全时段体验带;许昌胖东来以“极致服务+烟火氛围”成为现象级地标,年客流量超3000万人次。从单点闪耀到全域出彩,河南文旅的“骨架”日益坚实,承载起强省建设的宏大愿景。
破壁融合
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
若说政策是文旅强省的“骨架”,创新融合便是流淌其中的“血液”。河南打破传统文旅边界,以“创意为笔、文化为墨”,在业态创新与跨界融合中开辟新赛道,让文旅体验从走马观花升级为深度沉浸。
业态创新前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堪称典范。622亩土地上,21个剧场构建起700分钟不重复的戏剧宇宙,让观众在光影中触摸农耕文明与历史脉络。自2021年开城以来,累计接待超5000万人次观剧,省外观众占比近80%,“85后”群体达85%,成为跨越地域与代际的“文化共鸣场”。开封清明上河园以“沉浸式宋潮”重构体验,每日300场演出遍布园区,《大宋·东京梦华》实景秀带动夜间消费占比超60%,让“宋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
跨界融合浪潮中,“文旅+”的无限可能被持续激活。河南推动文旅与教科农体交等11个行业深度耦合,催生120余个新业态、新场景。“文旅+研学”让兰考张庄红色基地年接待团队超5万人次;“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演唱会去旅游”成为引客入豫“顶流”;“文旅+康养”让栾川、嵩县成为全国知名避暑目的地。与此同时,“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近三年开展200余场主题宣传、60余场入境推介,投入近3亿元奖补包机专列旅行社,有效带动了康养、避暑、露营、夜游、演艺、美食等新文旅市场消费。
数智赋能
产业升级书写时代新篇
科技是文旅强省的“加速器”,产业是文旅强省的“压舱石”。河南以数智化赋能体验升级,以产业链思维推动提质增效,让千年文脉“活”起来,让文旅经济“强”起来。
数智化浪潮中,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数字商都”展项,通过AR眼镜让游客“穿越”至商代宫殿,3600年前的文明场景“触手可及”;全省持续实施“百大标识”数字化工程,建成60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出《寻迹洛神赋》等52个数字文旅新场景。“一机游河南”智慧文旅平台整合预约、导览、消费功能,用户超1300万人,科技与文化的碰撞让文旅体验更具沉浸感与年轻态。
产业升级征程中,河南构建“多链协同”的文旅产业体系。出台《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旅游装备、演艺演出、文旅集聚市场、交通旅游、文创潮品、动漫游戏、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8个产业链群实施重点任务。产业壮大带来经济跃升: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4944亿元,年均增长5.2%以上,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超8%,成为拉动增长、促进就业的核心支柱。
如今的中原大地,周礼汉魂、唐风宋韵与现代潮流交相辉映,厚重历史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
河南文旅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动能、更坚实的产业,书写“让文化可触摸、让旅游有温度”的新篇章,让文旅强省成为中原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标识,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河南故事”。(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