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闯劲·“十四五”河南答卷丨无需“靠海” 但需“向海”

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贾永标

站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塔台上,俯瞰着第N架飞往卢森堡的“空中丝路”货机腾空而起,人们不由得感叹,这座位处腹地的枢纽城市正在书写着中国内陆开放的新篇章。

中原腹地,从不缺少通衢四方的地理禀赋;今日河南,正奋力书写着更高水平开放的新答卷。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模式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内陆大省走向湛蓝未来的理念蝶变。

回望来时路,从大胆探索的“创新试验田”到通达全球的“立体新丝路”,河南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拓展“空陆数海”丝绸之路,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64条,构建起横跨欧美亚、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去年货运量突破80万吨,连续多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等“双枢纽”成为河南省连接欧洲、东盟的重要贸易廊道。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河南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就是牵住了开放这个“牛鼻子”,这也充分说明谁走好了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既着眼于天空、又重视脚踏实地,河南深居内陆无海港,那便造“无水港”——“十四五”时期,河南“丝路合作”拓展广度,中欧班列形成26个境外直达站点、9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

理念一变天地宽。正是通道硬支撑叠加服务软环境的组合拳,让河南从开放“末梢”变为“前沿”。

乘势而上,河南还在开放平台扩容提质上发力,“十四五”时期,开封、洛阳综保区封关运营,郑州获批全国第4个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中国邮政航空枢纽落地郑州。

这背后的开放实践更印证着一个规律:内陆开放无需“靠海”,但需“向海”的决心与“通海”的智慧。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此交汇,河南的开放实践早已超越地理区位的局限。

诚如行业专家所言,内陆开放的活力,源于对双循环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来自将自身发展嵌入国家战略的清醒自觉。这座内陆大省的开放答卷,也为更多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以枢纽聚合力、以开放促发展”的有益借鉴。

删繁就简,河南能够完成从“地理中心”到“经济枢纽”的跃迁,其核心密码就在于一个“通”字——打通梗阻,畅通循环,融通天下。

这里发生的变革,本质上是对“开放”内涵的再定义——从要素流动的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从单向度的市场开拓转向双向赋能的价值创造。

我们不妨展望未来,当“中国开放看河南”成为新命题,中原大地昭示的不仅是区位价值的重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双向奔赴”的开放哲学——既要做世界的腹地,更要成未来的高地。

破而后立。河南正以其独特的“破立之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伟版图上,构建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