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得劲·“十四五”河南答卷丨治理得道万家宁

河南日报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广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不断提升网格精细化水平。 本报资料图片 宋子桐 摄

社区网格长、小区网格员、片区民警组织小区居民商讨水管改造筹资事项。 本报记者 杨之甜 摄

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若郡 李运海

《尔雅》有言:“豫,乐也。”《尚书》亦载:“豫,舒也。”河南这片土地以“豫”为名,自古便寄托着人们对安乐祥和、从容自适生活的向往。

而今,“中!”“真得劲!”一句句醇厚乡音,常常回荡在街头巷尾、寻常阡陌,道出的是百姓心底的踏实,更是对一方治理的真挚认可。

这声赞叹从何而来?河南将基层治理的落脚点锚定改善民生,以“党建+网格+大数据”贯通脉络,以“五基四化”夯实根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治理的宏观叙事,融为万家灯火可知可感的温暖。

温度:于服务中见初心

“曾经,‘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是咱乡村治理的老大难。”说这话的,是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自任职起,他就把脚步深深印刻在泥土里。

陈来胜的第一步,从建强党支部开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和志愿服务队伍,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陈来胜的带领下,全村被科学划分为六大网格,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专职、兼职网格员,构建起“线上+线下”治理体系。

线上,一张张二维码遍布田间地头,村民扫码反映诉求,问题在网格解决;线下,党员干部迈开腿,每月开展走访,把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群众想要苹果,你给他一筐梨,劲儿没少使,可就是不对路。”陈来胜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基层治理的“秘诀”就是做好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他招引来十几个工厂;关爱高龄老人,建立助老食堂,75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连续7年保障供暖,村民温暖过冬。

党建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把一件件小事干好,就是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和深耕基层18年的陈来胜不同,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95后”党支部书记张桂芳,用年轻人的方式诠释着“领头雁”的含义。

“挑战请全村老人吃饭”“挑战带全村老人旅游”……在她的短视频里,一个个“挑战”,让“闺女支书”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北京,我来了!”当老人们在天安门前拍下合影,镜头后的张桂芳红了眼眶。从红旗渠到天安门,她带着百余位老人圆了出游梦,用镜头记录笑脸,更用行动践行初心。

“他们在记录旅行,而我,在记录他们。”张桂芳说,“或许,当他们再次俯身于泥土,汗水滴落时,心里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小村大治,见微知著。河南有24.46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万名党员,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是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就有了坚实的力量依托。

精度:于细微处见真章

走进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大厅,一块巨幅屏幕映入眼帘:商场实时人流、黄河汛情监测、景区客流热力图……全市情况尽收眼底。

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郑州市通过党建网、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四网融合”,归集“人、地、物、事、情、组织”要素数据,接入13万余路视频和22万台物联设备,构建起城市运行的“数字孪生体”。

让探头站岗、让鼠标巡逻、让数据跑路……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的特色治理路径。

新乡市制定出台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标准指引,让基层治理从“经验主导”向“标准引领”“精细服务”转变;信阳市探索“社会治理风险预警大模型”建设,生成“红、黄、蓝”三色预警报告,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排雷”。

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变得“耳聪目明”。这种治理精度,不仅在于全域感知“看得清”,更在于指令直达“办得快”。

我省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出台《河南省市域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指南》,完成省、市两级政务大数据等平台联通,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广“一表通”经验,打通18个省垂系统,通过数据共享,综合压减81.5%的办事环节、申请材料。

技术的精准,是为了更好地抵达“人心”。当治理末梢“精准滴灌”,城市的诗意也收获了用心呵护。

深秋时节,郑州等多个城市与落叶“签订”缓扫协议,让“斑斓落英”的浪漫悄悄延长。这种不被量化考核定义的美好,恰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不仅透露着可贵的人文关怀,更是治理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还离不开网格的精密“针脚”。今年5月,随着《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建设、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河南推动20多家部门网格多格合一,全面完成网格优化调整工作。经过系统优化,全省新设网格8.8万个,总数达33.9万个,其中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区域精准设置专属网格2.9万个。

韧度:于章法中见众力

今年年初,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从一个“雨天出不了村,晴天卖不出货”的贫困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麻花产业致富村。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收入稳了,但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思考得更远,“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日常,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为此,麻花庄村不仅制定村规民约,还建成民俗文化馆、法治广场等文化阵地,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让文明乡风有形可塑、有处可感。

文化如水,滋养的是善治的韧度,而这份韧度也深植于更为多元的探索中。

这份韧度,在浸润人心的文化根基中——

“村里富了,更要铸魂”是许多像张永涛这样基层带头人的共识。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推动移风易俗,崇德尚俭的新风吹遍田野乡间,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雨般浸润着乡村肌理,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这份韧度,在协同高效的系统施策中——

河南坚持系统思维,聚焦社会治理重点领域问题,开展16个专项行动。各专项行动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带头抓业务培训、抓清单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条抓块统的治理合力。

从“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到全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一项项务实管用的制度探索,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风险隐患源头治理。

这份韧度,在“众人拾柴”的共治格局中——

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雅居社区引入“社区合伙人”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我们为商户提供活动场地,链接客户资源,商户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郭文雅说,这是共治共享的生动注脚,也是治理和发展的“双向奔赴”。

点滴微光,汇聚成炬。今年以来,河南推动3.5万名社工专业人才、1400万名志愿者深入城乡开展服务,志愿红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底色。

治理“得道”,百姓“得劲”。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得劲”不再只是一句乡音,而是有了更丰盈的样貌。它是时序更替间的从容笃定,是寻常日子里的静好绵长,是对治理现代化最生动、最温暖的回应。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