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涛 赵一帆
冬日,三门峡黄河湿地内,大天鹅翩翩起舞,这美丽的场景是河南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河南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积极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原之道。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这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焦作大力推进地黄、山药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替代,每年减少散煤燃烧5万多吨;济源开展低效失效治理设施排查整治,2024年累计完成整治企业600余家,有力支撑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绿色发展”成为项目准入的硬杠杠,这种战略定力,正是河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根本所在。
用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法。在安阳市殷都区的河南利源集团,一套在线监测设备实时将污染物排放数据传至环保平台。“我们根据监测数据,精准找到治理环节,既降低了排放,又节约了成本。”企业负责人说。
精准,体现在对症下药——河南针对不同流域、不同行业、不同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科学,体现在尊重规律——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依据不同区段生态功能,分区分类施策,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依法,体现在标准统一——健全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统一执法尺度,让污染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获得实惠。一位基层环保工作者感慨:“过去治污像打游击,现在则是‘精确制导’。”
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河南的答案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推行“茶—林—旅”融合模式,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银山;许昌发展循环经济,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形成新产业链;洛阳通过工业遗址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绿色会客厅”,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规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一条协同共进的新路。
实践验证理念。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稳定向好基本态势:全省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6.1%、高于国家目标10.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优良天数248天、与上年持平,重污染天数7.9天、同比减少2.9天;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达到国家目标要求……
从太行山麓到淮河之滨,从黄河岸边到豫南山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河南的探索,为中部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河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仍将继续坚定前行,书写更加精彩的绿色篇章。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