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最初的几分钟往往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刻”。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应急反应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应急救援水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构筑校园安全防线,在郑州市卫健委和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导下,2025年11月26日,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医护团队走进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为3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实用且意义深远的第951期全民急救技能普及培训。

本次培训对象为黄河科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旨在通过一系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流程,使更多青年学子能够熟练掌握急救基础技能,为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添砖加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将急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学习与实践平台,鼓励他们成为未来社会中宝贵的急救力量。

“黄金四分钟”:理论与实操结合筑牢生命防线
培训伊始,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晁彪讲师以“心搏骤停救援的黄金四分钟”为切入点,通过真实校园急救案例和权威数据,强调了心脏骤停后“时间就是生命”的硬道理。他指出,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及时、规范的心肺复苏是维系患者生命、降低后遗症的关键,而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将下降7%-10%。
理论讲解后,实操演练将培训推向高潮。在模拟人教具前,学生们分组围站,在讲师的“手把手”指导下跃跃欲试。从“环境安全评估→拍打呼叫判断意识→高声呼救并拨打120→检查呼吸与脉搏”的急救启动流程,到胸外按压“双手交叉、掌根定位、垂直下压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的标准动作,再到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捏鼻包唇人工呼吸的配合细节,讲师对每个步骤逐一拆解、纠错,确保学生动作精准有效。
针对“AED的使用”这一重点内容,讲师用“开机→贴电极片→插插头→听语音指令→按电击键”的口诀化教学,消除了学生对设备的陌生感。“AED会自动分析心率,无需担心误操作,按下电源键后‘听它说、跟它做’即可!”讲师现场演示了从CPR到AED除颤的全流程模拟,让学生直观理解“CPR维持循环+AED除颤复律”的协同作用,深刻认识到“AED+CPR”是提升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黄金组合”。


“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法破解气道梗阻危机
针对校园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气道梗阻等紧急情况,培训特别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讲师通过详细示范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们掌握这一关键技能,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解除气道梗阻,挽救生命。物呛噎、异物卡喉等意外情况,培训团队重点演示了被誉为“生命拥抱”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讲师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详细区分了成人、儿童及自救场景的操作差异:对成人采用“站立法——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抵住上腹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对儿童则采取“跪姿施救,降低冲击力度”;而自救时,可借助椅背、桌沿等硬物快速顶压上腹部,通过膈肌上抬产生气流冲出异物。
“记住‘剪刀、石头、布’口诀:剪刀(定位肚脐上两横指)、石头(握拳抵住)、布(双手环抱用力)!”这一生动的比喻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要领。现场一名学生在模拟演练后感叹:“原来一个简单的拥抱动作,关键时刻竟能救命!”在互动练习中,两两结对,在讲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发力角度与力度,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出手即有效”。


规范呼救,织密校园急救安全网
“拨打120不是简单地说‘有人晕倒了’!”在培训尾声,讲师特别设置了“急救电话模拟”环节。通过情景扮演,学生们意识到有效呼救需包含“准确地址(XX校区XX号楼XX教室)、伤病员情况(意识/呼吸/外伤类型)、已采取的急救措施、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并且需保持电话畅通,听从调度员指导。“这一分钟的通话,是连接现场与专业救援的生命线。”讲师的总结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规范呼救是急救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一名老师在培训结束后激动地说,“这样的活动真的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类似的培训。”

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持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为构建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急救知识学习,共同提升全社会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守护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