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闯劲·“十四五”河南答卷丨逐浪世界抢新机

河南日报

繁忙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一辆TIR运输车辆从国际公路运输河南集结中心加速驶出,开往土库曼斯坦。 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一架运载跨境电商货物的全货机停放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本报资料图片 聂冬晗 常炯 摄

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习近平

□本报记者 王歌

初冬时节,天蓝气爽,中原大地活力涌动。

超市里,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榴莲山竹抢鲜上市,丰富着河南人的“果盘子”;开封综保区内,“河南制造”排队装车,即将驶向全球市场;街头巷尾,来自外国的网红博主举起镜头,向世界传递中原发展脉搏……一幅流动、鲜活的开放图景铺展。

开放,已成为中原大地最鲜明的发展底色。今年以来,河南以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牵引,通过织密开放通道、拓展经贸网络、优化制度环境,全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作为。

激活发展动能 做大开放经济

最近一个月,位于开封综合保税区的河南汴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接连接待了几批外籍客户。“我们的‘极寒版’皮卡能够适应极端天气环境,客户非常认可,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在汤阴县,河南豫鑫糖醇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内,自动打包机高效运转,一箱箱麦芽糖醇整装待发,即将出口至东南亚市场。“订单排到了年底,根本忙不过来。”该企业负责人言语中透着喜悦。

企业的忙碌,折射出河南外贸的强劲脉动。今年,河南外贸顶住压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前10个月,全省进出口总值突破7400亿元,同比增长28.7%。“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市场布局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豫企在全球市场浪潮中奋勇搏击、成长壮大,成为河南与世界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

今年,我省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增长政策,多方引育经营主体,实施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推动更多豫企“走出去”。今年前10个月,全省税务部门共为8043户出口企业办理退(免)税276.72亿元,同比增长6.47%。

与此同时,一系列高水平开放活动让河南成为汇聚全球资源的强磁场。

2025全球豫商大会上,信阳罗山大数据产业园等52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一批新质项目落子中原,安阳、郑州港区等地签约项目有序推进;

2025郑州跨境电商大会、第十五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等国际性活动接连举办,聚焦产业发展前沿、精准对接国际市场,为河南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链接全球搭建高效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河南通过各类招商活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分别达到201家、192家。益海嘉里、泰国正大等跨国巨头持续在豫投资,比亚迪生产基地、宁德时代等大项目开花结果。

“开放活动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更是思想碰撞、交流的渠道与桥梁。”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通过融入全球经贸网络,豫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身实力。

畅通立体通道 做强开放平台

凌晨3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货运区依旧繁忙。一架卢货航货机平稳降落,欧洲的精密仪器静待出仓;不远处,来自马来西亚的榴莲已完成查验,数小时后便可摆上北京、上海等地商超货架。

机场海关监控室内,物流监控科关员杜蔷紧盯着航空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屏幕上,货物申报、放行等信息实时更新,条目清晰。“这套系统是国内首个运行的电子货运平台,让货物通关更透明、高效。”杜蔷说。

在这里工作了十年,杜蔷见证了“空中丝绸之路”的成长。她电脑里存着的货运曲线图,清晰勾勒出郑州航空口岸的跃升轨迹。“十年前,郑州航空口岸全年国际货运量不足24万吨,每天货运航班也就5班左右。”杜蔷说,今年截至10月22日,郑州航空口岸国际货邮量突破50.3万吨,超过去年全年。

如今,郑州航空口岸国际地区货运量已连续8年居中部第一位、全国第五位。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模式成功复制推广至吉隆坡等地,成为河南融入世界的“高速通道”。

河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今年以来,这片内陆腹地瞄准枢纽经济全面发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夯实基础,连接内外。

对内,强化区域联动。米字形高铁四通八达,“空高联运”实现货物“一步换乘”;至青岛、宁波、连云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周口港、贾鲁河复航工程建设提速,河南驶向更辽阔的水域。

对外,织密立体通道。“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货运能力连年攀升;河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6000列,河南制造直达欧洲腹地;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长11.9%,买卖全球更便捷;“水铁公空”多式联运加速发展,打开开放新空间。

——口岸提质,平台聚势。

口岸能级提升。日前,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成功扩区,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成功扩区的综合保税区;开封、洛阳综保区封关运营,郑州获批全国第四个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有效助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平台功能更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多点开花,抢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区内企业累计突破15万家,创新制度有效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枢纽能级跃升。

推进制度创新 做优开放环境

“公司刚进口了一批农产品,用‘通关智选菜单’模式在货物到达之前完成了申报,非常便捷高效。”郑州信必达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说,这次顺畅的体验也让他对拓展国际市场信心倍增。

围绕外贸关注度较高的进出口商品申报、纳税、提离等问题,河南首创“通关智选菜单应用”,推出“通关+物流”组合模式,让“外贸小白”也能轻松快捷办理通关,极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运行两年,这张“菜单”已拓展至铁路口岸、航空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多种业务场景,累计为679家企业推荐最优通关模式4323次,提升通关效率20%。

今年,该项创新成果入选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并获全国推广,成为河南自贸试验区坚持创新的又一生动注脚。挂牌八年多来,河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已累计形成207项创新成果,其中16项在全国推广,“通关物流组合申报智选模式”“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新模式”等3项案例入选全国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制度创新难度加大。今年5月,河南出台《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从顶层设计上保护制度创新热情。“这也是全国首部关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的省政府规章,体现出河南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上的态度、决心和定力。”河南省物流学会会长、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玉民说。

开放的气度,也体现在日益频繁的人文交流中。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正弘城内,“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标语在电子屏上格外醒目。“今年来商场购物的外国人明显增多了,他们对中国电子科技潮品、瓷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弘城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全面落地,游在河南的“流量”正持续转化为了解河南的“增量”。今年前9个月,我省入境外籍旅客同比增长78.9%,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自信。站在新的起点,河南正以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积极拥抱世界,向着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大步前行。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