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 倪睿 摄

位于鹤壁的天章卫星智造产业基地。 本报资料图片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巴兰加鲁号”。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宋敏 李鹏
郑州比亚迪工厂每50秒下线1台新能源整车,宁德时代洛阳基地1秒产出1个动力电池电芯,“龙头”带动河南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7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
今年以来,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不断焕发新活力,并展现出难能可贵的“韧劲”,孕育着产业系统性重塑的新势。这韧劲,见于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强筋健骨”,见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搏击市场时的“拔节生长”,更见于数实融合、两业融合中的“活力倍增”。
循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河南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筑牢“压舱石”。
固本升级巧焕新
含氯废副“零排放”、钛锂耦合切入新能源赛道、硫铁钛联产实现资源“吃干榨净”……作为全球钛产业领军企业,位于焦作的龙佰集团以绿色化、智能化重构产业逻辑,用“含绿量”“含新量”撬动发展“含金量”。
11月25日,走进龙佰集团年产4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基地的中控室,屏幕闪烁、数据流动,工作人员正专注监测着每一个生产细节,适时向车间发出精准巡检指令。“别小看这一排排屏幕,我们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进行自动化改造,让生产更‘聪明’、更高效。”该集团新材料基地氯化钛白分公司副经理季俊红说。
从70年前的手工作坊式小硫黄矿,成长为如今的全球钛产业领军企业,龙佰集团手握核心技术,凭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走出“华山一条路”——首创硫氯耦合等绿色清洁制造技术,驶入绿色循环转型快车道;成功突破大型沸腾氯化等“卡脖子”技术,有效摆脱了对国外原料的依赖,为我国航天、航空、航海等产业提供优质海绵钛“口粮”。
“创新,让龙佰每一天都是新的。”在由龙佰集团牵头筹建的河南省钛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90后”科研人员薛攀和翟乐乐感慨道,“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全员、全产业、全要素创新的浓厚氛围。”
通过自主研发,打通从矿山到高端材料的全产业链条,龙佰集团为传统产业固本焕新提供了生动样本。
化工、煤炭、食品、轻工、工程机械……传统产业是河南制造业的基本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前不久,《河南省钢铁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等10个行动计划》印发,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绘制了详细的“规划图”和“施工图”。通过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河南传统制造业有望从“傻大笨粗”逐步转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当前,我省已形成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93.1%,累计建成1685个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10家、绿色工业园区74个;再生资源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形成了从废钢铁回收加工到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链条。
创新育新加速跑
很难想象,在豫北小城鹤壁,竟藏有一份属于河南人的“宇宙级浪漫”。
11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鹤壁卫星智造产业园的天章卫星智造基地探访,卫星总装部部长刘湘博正带领团队成员围着4颗“河南造”卫星忙碌,其中2颗已装配完成,正在进行最后测试,另外2颗在加紧装配。
河南天章卫星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玉琳介绍,作为全省首个获得卫星制造资质的商业卫星生产工厂,这里年产卫星可达100颗以上。“咱河南造的卫星,其实离大家的生活并不远。监测农作物长势、预报自然灾害,说白了,这些天上的‘星星’能帮我们更好地管理地面上的事。”赵玉琳期待河南能成为“中原星仓”,在天章卫星的带动下织网成链,孕育出百亿级航天产业集群。
这份期待正逐步落地成景:在上游,天章卫星“造星工厂”与天章运载火箭制造项目隔街相望,未来可实现“河南星”搭乘“河南箭”升空;在中游,航天驭星建设的卫星测运控中心凝视苍穹,守护卫星运行;在下游,航天宏图生成的标准影像数据服务全国。
从无到有、从点到链、从小到大……如今,鹤壁已聚集了40余家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去年营收突破10亿元大关,一条“箭星联动、天地一体、数服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初步成形。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关键支撑,也是河南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放眼全省,从领跑全球的盾构机、疾驰而出的新能源汽车,到奔涌的算力浪潮,“河南制造”在高端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突破,创新育新锻造新增长极,带动全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2024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4.8%、14%,比“十三五”末分别提高2.4个、2.9个百分点;聚焦6大方向建设2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引育重点企业近500家。
今日之河南,新产业、新业态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多点突破、集群成势”的崭新格局。
融合协同添活力
焊花飞溅,机械臂翻转自如,AGV小车循着二维码穿梭送货——在郑煤机智慧园区,工业机器人成了生产的“主角”,记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科幻世界”。
现场工程师指着数字化大屏介绍:“过去人力密集的流水线,现在作业人员少了60%,生产效率却翻了一番,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近七成。”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从“卖装备”到“卖技术和服务”的转变。郑煤机联合宁煤集团共同研发的“综采顺槽超前支护与转载机一体化系统”,攻克了运输巷道支护的世界级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我们能够提供从研发到运维的‘全球智能化成套装备解决方案’,为用户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全程托底。”郑煤机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同处郑州的宇通,将融合的触角延伸至全产业链。在完成氢燃料重卡1500公里长途测试、展现技术硬实力的同时,宇通重工更实现了从“造环卫车”到提供“环卫设备+服务”、成为城市环境“管家”的角色跃迁。其推出的“宇+直服”品牌,以“黄金24小时100%托底”的承诺,将服务从“产品附属品”变成了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融合实践,正从工厂车间向更广阔的区域层面蓬勃展开。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下文,将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级“样板间”。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强力赋能。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硬核服务锻造硬核产业,“制造+服务”融合空间更广,创新发展动能更强。
数据显示,我省已创建的4个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都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我省还培育省级两业融合试点61个、两业融合标杆企业48家。
势,是蓄积的力量,是未来的方向。
传统动能焕发新生机,新兴动能撑起新天地,融合动能催生新生态。河南,正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非凡韧劲,聚势前行,演绎高质量发展的气象万千。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