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健康河南的“加减法”

河南日报

①兰考县南彰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正在为患者治疗。 李晓敏 摄

②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内,专家正在义诊。 张书豪 摄

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专家张旭垠同郑大三附院妇科团队正在为患者手术。 王朝昕 摄

④郑州市金水区专职疾控监督员在黄河中心医院查看疫苗存放管理情况。 孙建伟 摄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本报通讯员 赵圣先 刘云兵

11月25日,濮阳市台前县的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里,75岁的王大爷前来复诊。他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提起过去,他忍不住感慨:“那会儿动不动就往郑州跑,甚至还得去外省。一趟下来,路费住宿比药费还贵,孩子也得陪着折腾。”

如今,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到了“家门口”,王大爷再也不用奔波了。“现在花钱少了,效果一样好,心里特别踏实。”他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

王大爷的经历,正是“十四五”以来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组扎实的数据,勾勒出这段时期健康河南的建设足迹:截至2024年底,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2.07%,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2.47‰、3.48‰和9.99/10万,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24年度国家卫生健康综合督查中,我省有9项做法入选典型经验,获得全国关注。

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体现在更长的预期寿命上。2024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8岁。

一幅更加健康、更有保障的生活图景,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1

做“减法”:把患者留在身边,让看病更轻松

百姓看病难,难在找专家、难在跨区域。河南做的第一道“减法”就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患者留在身边、留在省内。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缓解群众“看病难”所作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河南已获批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覆盖郑州、洛阳、南阳等多个城市,聚焦心血管、神经、妇产、肿瘤等重点专科,持续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

今年11月,60岁的林女士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顺利出院。困扰她多年的妇科问题,这次在家门口就得到了解决。

“真没想到,不用跑远,上海的专家就来这儿坐诊了。”林女士感慨地说。

自省妇幼保健院获批建设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对口支援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持续派出各科专家,长期在此开展诊疗、查房、手术指导和学术交流,推动省级医院与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紧密“握手”。

随着这些中心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远赴他乡,在省内就能获得及时、高效的救治——“看大病不出省”正逐渐成为现实。

这道“减法”成效如何?医保数据给出有力证明:心血管、儿科等9个重点专科的省外转诊率,已从2020年的水平显著下降6个百分点,降至1.57%。

变化不只发生在大医院。在基层,另一场深刻变革也在悄然推进——全省已组建18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将县域医疗资源“攥成一个拳头”,形成服务合力。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的王先生感受颇深:“现在村里不少人看病,直接去乡镇卫生院,再不用费劲往县里、市里跑了。”

在宝丰县,医共体建立起远程会诊、医学检验等“共享中心”,借助“互联网+医疗”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看病标准全县统一。县里的专家还定期下沉支援,把优质服务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

记者在走访中还看到,不少乡镇卫生院已挂上二级医院的牌子,村卫生室也更加宽敞明亮。这意味着,“头疼脑热在村里解决”有了更强保障,基层首诊、上下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正逐步形成。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也在持续增强。妇幼健康民生实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省婴幼儿托位数达38万个。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90%,医养结合机构增至552家、床位8.36万张,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质控评价与等级评定,累计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24.1万人次。同时,圆满完成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国家试点任务。

2

做“加法”:强化预防,筑牢百姓健康防线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患者做“减法”的同时,河南也在公共卫生建设上持续做“加法”,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

近3年来,河南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升级——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获批建设,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挂牌成立,省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也正加速布局,一个立足中部、辐射周边的公共卫生高地正逐步成形。

疾控体系是公共卫生的“第一道防线”。2023年6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拉开了体系重塑的序幕。截至目前,全省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156个县(市、区)疾控局已全部成立,疾控与监督机构实现整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为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坚实基础。

机构建起来,更要转起来、强起来。如何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主体责任,提升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水平?河南先行先试,推动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线上加线下疾控监督员协同工作模式,深入开展疾控监督员管理系统培训。今年1—9月,全省试点地区开展会商2275次,培训4655次,专家巡查3261次,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1476个,显著提升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意识和处置能力。

与此同时,多部门联防联控的机制也在不断巩固。省疾控局与教育、农业农村、公安、气象、海关等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的监测网络,推动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展现出高效的协同能力。

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前沿哨兵”。河南正全力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智慧化监测预警体系,推动传染病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转变。目前,全省已建成190个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心,组建1支国家级和181支市县级传染病应急分队,实现全域覆盖、快速响应。

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健康服务离百姓更近。

“通过一系列改革,我省疾控体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推进健康河南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强化疾控机构核心职能,提升医疗机构疾控能力,做强省级疾控中心,增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的防治与应急能力。

3

强“引擎”:科技赋能,打造医学创新高地

走进重建后的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浓厚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机构,而是与中原医学科学城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医教研产资”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圈。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在这里紧密衔接,形成一个有机闭环,为未来疾病的诊疗孕育着突破性希望。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实验室的发现尽快应用于临床,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省医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医学科学院已建成运行11个研究所,布局建设中原纳米酶等省实验室,发布了国内首个应用于临床的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并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出生缺陷预防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近年来,河南在医学科技领域动作频频:重建省医学科学院、组建省中医药科学院、挂牌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推动发布我省首个《河南省医学科学计划(2025—2035年)》,出台首个行业“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启动建设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质子医疗中心……这一系列举措目标明确——打造驱动全省医学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在这一战略布局的推动下,河南的医学科技创新正加速迈向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十四五”期间,我省实现本土培养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突破;同时,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崛起,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的医学科技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撑。

随着人才队伍的壮大,我省承接国家级科技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自“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0项,获得经费支持3.5亿元;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13项,同比增长13.8%。

目前,我省已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全省有3所医院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百强,全国前20名的优势学科从20个增至30个。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使河南在全国卫生健康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为5个先进省份之一分享了经验。

4

谋“融合”:中西医并重,守护中原健康

一张治疗床,几缕艾草香。11月24日,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卫生室的中医治疗室里,3名村民正安静地接受针灸治疗。这间不大的诊室,能开展针灸、艾灸、拔罐等20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就为当地群众提供中医诊疗162人次。

“现在村里就能做理疗,方便多了。”一名正在接受艾灸的村民说。这样的场景,正是河南推动中医药深入基层的生动缩影。

在我省,中西医并重不是一句口号。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中医科室,乡镇和社区建起2507个中医馆,基本实现“村村有中医药服务”,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基层焕发新生机。

传承不忘创新。河南持续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专项,围绕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着力打造中医药的“五个高地”。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与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加快融合发展,与省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实验平台,为中医药科研注入新动能。

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推进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通过信息赋能,中医药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

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河南扎实推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省级中医高水平专科、“两专科一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医类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7个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快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全面发展。

如何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群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河南以病种为切入点,构建疗效评价指标集模型;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兼顾中西医特色的质控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质控中心。

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和国家医学中心,河南正加快中药制剂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同时,协同开展豫产道地药材种植研究,推广中医药“一城一药一产”模式,支持中医药在医疗、食品、日用、养生等领域的产业培育。

数据中看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截至2024年底

●居民核心健康指标

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07%

婴儿死亡率为2.47‰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48‰

孕产妇死亡率为9.99/10万

●国家级医疗中心建设

获批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全国首批3家之一)

争取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

●省级与县域医疗中心网络

布局建设了15个省级医学中心

布局建设了55个区域医疗中心

9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119所乡镇卫生院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审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组建18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重建省医学科学院、组建省中医药科学院、挂牌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打造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圈

●中医药专科与机构建设

53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项目

66个县级中医院纳入国家“两专科一中心”项目

●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

2507个乡镇社区建成中医馆,基本实现“村村有中医药服务”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